住建领域如何预防有限空间安全风险
主持人: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观念,让我们一起共建平安家园。听众朋友们,欢迎通过调频FM100.4淮北交通广播、淮北应急广播为您带来的《淮北应急面对面》节目,我是欣燕。每当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易集聚、挥发,尤其是污水池、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备、发酵池、窨井、地沟等需在春季进行清淤的有限空间,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风险明显增高,且经常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
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它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安全风险?风险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组织科学救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市住建局孙建孙科长做客直播间和我们谈一谈我市住建领域如何预防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节目一开始我们有请孙科长,孙科长您好。
孙建: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各位交流。
主持人:孙科长,什么是有限空间,有哪些特点?
孙建: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空间有限,与外界相对隔离。有限空间是一个有形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可以是全封闭的,如各种检查井等,也可以是部分封闭,如敞口的污水处理池等。
2.进出口受限或进出不便,但人员能够进入开展有关工作。如果开口尺寸或空间体积不足以让人进入,则不属于有限空间。
3.未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人员只是在必要时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临时性工作。如果在设计上按照固定工作场所的相应标准和规范,考虑采光、照明、通风和新风量等要求,建成后内部的气体环境可以确保符合安全要求,这样的场所一般不能算做有限空间。
4.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产生中毒、燃爆和缺氧风险。
主持人:通常分为哪几类?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孙建: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3类。
1.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管沟、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检查井室、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
2.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粮仓、料仓等
3.密闭设备,如船舱、车载槽罐、窑炉、炉膛、烟道、管道及锅炉等。
主持人:目前有限空间作业有没有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孙建: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将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将追责入刑。住建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022版)》,将有限空间违规作业行为纳入重大风险隐患。省安委会办公室《安徽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明确了具体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督管理要求。
主持人: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到底有哪些?
孙建: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息、燃爆以及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高温高湿等。在某些环境下,上述风险可能共存,并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中毒,有限空间内存在或积聚有毒气体,作业人员吸入后会引起化学性中毒,甚至死亡。最典型物质是硫化氢,这是一种无色、剧毒气体,比空气重,易积聚在低洼处。硫化氢易存在于污水管道、污水池、化粪池等富含有机物并易于发酵的场所。当浓度超过1g/1m3时,数秒内即可致人闪电型死亡。
缺氧窒息,正常空气中氧含量的体积分数约为 20.9%,氧含量低于 19.5%时就是缺氧。缺氧会对人体多个系统及脏器造成影响,甚至使人致命。有限空间内缺氧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或物质的氧化作用,有限空间内的氧气被消耗导致缺氧;二是有限空间内存在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等单纯性窒息气体,排挤氧空间,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造成缺氧。
燃爆,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明火、化学反应放热、撞击或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等点火源时,就会发生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有限空间内还可能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和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
主持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防控有哪些好的措施,在作业中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孙建: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安全管理措施和过程风险防控。
安全管理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责任制度、作业审批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二是辨识有限空间并建立健全管理台账:辨识存在的有限空间及其安全风险,确定有限空间数量、位置、名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三是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以提醒人员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四是开展相关人员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培训。有限空间作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五是配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配备气体检测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坠落防护用品、其他个体防护用品和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以及应急救援装备。六是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培训,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掌握应急预案内容。
过程风险防控。一是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制定作业方案、明确人员职责,审批负责人应在审批单上签字确认,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二是安全交底。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等。三是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第一步初始气体检测。根据作业区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复杂,作业单位不具备检测能力时,应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单位进行检测。第二步强制通风。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必须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第三步再次检测。强制通风一段时间后,应再次进行气体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作业;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继续进行通风,并分可能造成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第四步进入作业。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主持人:最后,请给我们解答下出现异常情况时如何自救?以及应急救援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孙建:通过对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盲目施救问题非常突出,近80%的事故由于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增多,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致死人员中超过 50%的为救援人员。因此,必须杜绝盲目施救,避免伤亡扩大。
当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在还具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主动的自救措施。作业人员可使用隔绝式紧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设备,提高自救成功效率。如果作业人员自救逃生失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救援或进入式救援方式。
救援注意事项。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监护人员履行好监护责任,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在分析事发有限空间环境危害控制情况、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情况以及现场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种救援方式。
若现场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或进入式救援,并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119 和120,依靠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决不允许强行施救。
受困人员脱离有限空间后,应迅速被转移至安全、空气新鲜处,进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救护,以挽救人员生命,减轻伤害。
主持人:好的,通过孙科长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做了专业、详细介绍,我相信听众朋友们会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意义。再次感谢孙科长做客淮北应急面对面节目,听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