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领域公开 > 义务教育 > 教育督导 > 学校督导评估

相山区家校共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30 14:49作者:相山教育局来源:相山区教育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家校共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快乐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条例》,促进家校共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提高家校共育的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家校和谐育人氛围。根据区督导办山区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督导方案的要求,义务教育中小学组于10月10日至23日对各责任区学校进行了家校共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内容具体包括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工作保障、活动举措、创新特色等。督导前组内成员认真学习了督导方案明确督导内容、方式和要求研讨督导指标督导中认真听取学校汇报仔细查阅资料深入交流,认真记录及时反馈。其中家校育工作较为突出的学校有:江苏师大附校、三堤口学校、太阳城学校、张集中学、纺中、翠峰中学、二实小、古城路小学淮海路小学、路小学、翠峰小学、朝阳小学、环湖小学、十一中、黄里小学濉河花园、凤凰城、合众小学等学校

 

一、经验亮点

1.建立机构 制度保障。大部分校成立家校共育领导小组,设立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各项制度,如家长学校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制度、家访制度、家长会制度、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制度等。有的学校还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搭建平台 畅通渠道。建立有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如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访、致家长信、家长联系卡、家校协议书、家长开放日、校长信箱、校长热线,利用微信、钉钉网、学校专栏和校报开辟《家教园地》《家长专栏》线上线下形式,搭建共育平台,畅通沟通渠道

3.活动丰富 多元参与。针对学生的德育、学习、生活、习惯、心理、安全、 健康等教育问题,及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共育沙龙、“小手拉大手”亲子系列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游园、亲子参观丰富多彩的活动。聘邀家长、社区、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家校共建工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格局。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教育教学服务、课后服务等活动,达到沟通共识、信任支持、互动共育的效果。

4.创新举措 成效明显。 张集中学联合社区、派出所、法院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疏导及法制安全教育;江苏师大附属相山实验学校邀请总校校长周慰在家长会上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让学区家长享受优质名校教育资源,接受先进育人教育理念,该校老师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学校也积极联合社区、派出所化解社区、社会教育难题;纺中则通过家长信箱和线上方式及时疏导化解学校家庭教育上的难题;三堤口学校邹少林校长则主动承担家校共育工作,凭借自己丰富的管理育人经验巧妙化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难题,使家校共育独树一帜;古城路小学的“心愿墙”、感恩教育、团建活动,二实小、纺小根据学生的特点,借助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力量,有针对性对家长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翠峰、纺小、长山小学长期坚持开展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工作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书香校园氛围,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翠峰小学和濉河花园学校利用校报开辟《家长园地》为家教交流提供平台,黄里学校多年坚持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家长参与共育的积极主动性二实小、纺小开展的针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活动,赋予了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评议和知情的权利,促进了学校规范办学和师德师风更加精细化管理,而合众小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站,是一个集家庭教育指导、聚焦习惯养成、亲子关系、心理疏导等职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是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新阵地,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家长和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困惑,让家校“心连心”。

家校共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系列化,针对性、实效性、多样性、差异性的开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一致,目标统一、信息共享,行动同步、责任共担,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江苏师大附属相山实验学校、张集中学、三堤口学校的家校共育经验在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报道,二实小、淮海路、古城路、淮纺路等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市、省、国家级“家教名校”“优秀(示范)家长学校”。

二、问题不足

1.保障不到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有的没有开办家长学校,即使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管理不够规范,活动内容单调不够充实,次数较少,工作保障不到位。

2.学校重视不够。上级有关家校共育工作的要求,学习、培训、宣传不够。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够深入扎实。

3家校共育工作资源不足。缺少场地、师资和教材。工作针对性不强,家校共育工作缺乏系列内容和考评办法。

4.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家长参与度不高。部分农村家长素质不高,家长素质差异较大,因家庭、工作、教育观念等原因,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5.学校班子全体教师合力不足。学科教师参与性不高,认为都是班主任的工作。

6.部分资料不完善。相关资料缺乏收集整理。

三、 督导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主要领导担责;积极构建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网络。推进家校共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2.整合利用家校共育资源,加强家校共育师资建设,成立家校共育“讲师团”,加强市、区内校际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及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提高管理水平和沟通能力。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面提升全体教师、家长的合力育人水平。

4.加强对重点学生、特殊家庭家长的沟通联系,注重针对性、差异性和时效性。调动家长参与共建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抓好家长学校建设。抓好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根据需要,编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搜集家教资料定期推送给家长,凝聚育人共识和配合意识

6.以心理健康教育“双减”作为家校共育的抓手,进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真正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从而使孩子健康成长。

7.《家庭教育法》已颁布实施,学校要尽快落实对教职和家长的解读和培训。

8.在家校共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既要保持常规化、常态化,又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