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中小学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为加强全区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持续推进全区中小学校德育建设、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文明校园创建和家校共建工作,相山区教育督导办制定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开展为期10天的自查自纠,并于2024年4月10至30日集中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专项督导。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督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校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的开展情况:一是听取学校工作汇报,整体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查看校园环境,重点查看有无校园死角、隐蔽地段、闲置建筑和周边环境;三是查看校园监控覆盖情况、相关设备完好情况、影响资料留存情况;四是查阅资料,查看工作方案、责任分工、应急预案以及防治教育的实施情况、个案处理情况、特殊学生的跟踪情况、心理辅导的情况等;五是访谈,与领导、教师、学生座谈或随机访谈,了解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情况,了解学校有无校园欺凌的发生以及处置情况等。
督导发现,多数学校重视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有组织机构健全,有工作方案,建立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没有发生重大校园欺凌事件。其中工作较好的学校有第二实验小学、古城路小学、淮海路小学、凤凰城学校、濉河花园小学、淮纺路小学、长山路小学、翠峰小学、十一中、朝阳小学、刘桥矿小学、曲阳学校、土楼小学、九一0学校和天一中学等学校。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方案、工作制度、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措施、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签定学生预防欺凌承诺书、印发校园预防欺凌指导手册,如翠峰小学、刘桥矿小学等。
2.开展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各校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视频播放、板报、手抄报、展板、微信群、致家长信、问卷调查等对学生专题教育;邀请法制副校长、司法工作者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如凤凰城学校、淮纺路小学就预防校园欺凌制作了微电影、制作短视频,播放给全校学生观看。淮海路小学给班主任老师配备了《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和《教育惩戒法规》等书籍,让老师学习,更好地教育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界定。天一中学、翠峰小学举办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展览,印发《翠峰小学校园预防欺凌指导手册》给师生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长山路小学近年来多次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校园预防欺凌问卷调查,撰写分析报告,采取针对措施进行教育,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十一中邀请派出所、区法院联合举办预防校园欺凌主题教育活动和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朝阳小学开展了防欺凌专题讲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重点人群。对留守儿童、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等可能引发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开展调查摸排,尽量掌握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德育老师、班主任作用,针对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九一0学校对重点学生建立一生一档,校领导、班主任和老师常态化的跟踪、帮扶;曲阳学校聘请一位专职心理健康范老师于每周二下午到该校给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咨询辅导课,以沙盘游戏的形式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此外该校还联合曲阳街道办事处、聋哑学校的志愿者于每周三下午分别开设毛笔课、国画课、手工课、人际交往活动课,该校老师与志愿者们一起努力,在关爱的氛围中感染他们,培养美的情操。
4.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微信群、短视频等途径,发挥家校合力,共同做好防范校园欺凌的教育工作,有效地防范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
5.加强监管。校园监控全覆盖;增加校园保安和值班人员的巡逻频率,特别是在学生活动高峰时段和易发生欺凌的地点。古城路小学选拔和培训学生建立预防校园欺凌小分队,他们在课间休息、上学、放学等时段监督学生的行为,并及时报告潜在的欺凌事件。翠峰中学、古城路小学、凤凰城学校等设立了专门信箱,定期对其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让学生、家长和教职工可以安全地报告欺凌行为,无需担心报复。淮海路小学实行的“校园无死角”管理,学校值班领导与大队部相结合,对卫生间等死角加强了巡查力度。
6.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重学生间矛盾和问题的及时化解,并对发生的以及排查发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及时调查处理,对学生反映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不足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学对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已责令整改)。一是工作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工作方案、没有人员责任分工、没有处置预案;二是对学校校园欺凌工作责任不明确,盲目认为本校不存在校园欺凌事件,日常发生的一些现象均是学生间的恶作剧或是一般的矛盾事件,没有意识到教师和学校在教育和预防工作中的重要责任和积极作用;三是家校工作不到位,家校关系脆弱,部分家长对孩子在校可能受到欺凌的情况过度焦虑,把孩子之间的摩擦认定为校园欺凌;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认为自己的孩子未遭遇则与自己无关,因此家长参与校园欺凌讲座、家长教育讲座、亲子沟通活动的态度也不积极。
3.工作标准不高,实施系统不强。不少学校和老师没有按照当前国家对校园欺凌的重视高度要求自己,工作仅停留在日常性的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德育活动;处理问题随机性强,缺少系统的工作部署要求,缺少对特别群体的持续关注、深入了解、持续跟踪,缺少闭环式工作措施,缺少对典型案例记录、研讨、总结以及对个案工作的研究。
4.缺乏培训指导,专业能力不足。当前校园欺凌的预防和管理需要更高的责任心、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认识、方式方法、苗头性问题的发现以及突发问题的处置方面敏锐度不够、能力不足如果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可能会影响干预措施的效果。工作针对性灵活性不强。由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意味着校园欺凌的形态和原因也多种多样,这要求预防和干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5.学校和教师负担偏重影响重点工作落实。多位老师向反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备不完的课,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和材料,管理学生的工作只限于课上40分钟和极少的空闲时间。”同时发现,全区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配置不足的问题,加上正常的事假、病假、课后服务和上级部门过多的事务安排,部分学校虽然态度很诚恳,但能看出对待教学之外的工作特别是对学生间的矛盾和问题的了解、处理力不从心,不能高标准推进。
6.“三防”不到位。部分学校巡视、巡查不到位,存在空白区域和空白时段;只有部分学校设有校长信箱和专门举报信箱;校内、门口监控做不到全覆盖,录像资料留存不规范。
7.工作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尽管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常规化、常态化、规范化有待加强。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面对特殊学生、特殊家长,学校、教师多有顾虑,面临发现难、界定难、处置难等诸多压力,但国家对学校和教师正确实施教育的法律保障和舆论保障不到位。
8.教师在教育管理上普遍存在顾虑。一是当前社会的舆论环境对教师过度的要求不利于教师实施教育;二是教师没有惩戒权或惩戒尺度难以把握致使为保护自己而在管理上主动性不强;三是部分学校存在学生欺凌教师的现象,教师基本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教师自然无法保护更弱势的学生。
四、经验做法
九一零学校各班进行摸排,根据在校表现,家庭情况制定一人一案,并要求班主任紧密跟踪,发现问题上报学校集体研究处理,且校长鼎力支持;龙兴学校,天一中学在校内24小时无缝隙监管,班主任陪伴,走读生必须家长接才放行;相山路学校在各班设置了监督员和劝解员;部分学校设置了举报箱,上门附有报警电话。
五、督导建议
1.完善机制,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相关制度,形成工作网络体系,完善举措,提供保障。落实校园预防欺凌工作常规化、常态化、规范化。
2.加强普法教育。督导发现学校通过学生宣誓和签订承诺书的形式对解决校园欺凌作用有限,甚至会让形式掩盖问题。重要的是常态化、通过课堂内外、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系统开展法治教育,特别是参加庭审或模拟法庭的形式让青少年深刻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所要承担的代价。
3.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唯分数、唯成绩造成的同学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没有共享、没有友爱,给校园欺凌和学生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最好的温床。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弱化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4.建立科学严密的排查系统,构建出一套反霸凌的工作体系,重点抓细节、抓苗头。
5.注重针对性和综合性教育相统一。把校园预防欺凌教育与校园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针对性、随机性、专题性、综合性教育。
6.切合学生实际,正面引导为主。校园预防欺凌宣传教育工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段认知能力,要以身边的好人好事、模范榜样等正面示范引领为主。对不好的苗头,要适时适度处理。避免扩大负面影响。
7.多元参与,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和公检法司及综治部门等多主体参与,形成防控网络,凝聚工作合力。
8.关注重点人群,加强监督和干预。学校要进一步摸排关注留守、残疾、单亲、弱小等群体,给与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内易发生欺凌的地点的监督,如卫生间、操场角落等,并及时介入干预任何可疑行为。
9.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培训。聘期专业人士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和干预欺凌行为的能力。认识欺凌的迹象、观察和监督学生的互动、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困扰;如何及时、准确地报告和记录欺凌事件、学会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制止欺凌行为、保护受害者、对施害者进行教育和矫正等;提高与家长和社会机构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校园欺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教师应持续学习和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和实践,以提高识别和应对欺凌的能力。
10.学校要安排专门人员对每天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监管,对有关监控录像进行核查并留存。
11.加强反思,不断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思考、更细心,探究推广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经验,创新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如编制防治学生欺凌指导手册、“给家长一封信”或编制文艺作品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12.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履职能力。牢固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意识,努力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能力和管理水平。结合工作实际营造浓厚的学法,知法、用法氛围,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
13.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教师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困境,大力支持、鼓励教师依规大胆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容错机制,为勇于担当者担当,避免躺平现象的出现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