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重要因素分析及建议
一、时间节点及目标任务
《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达标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11月前接受省级评估。按照评估程序要求,2025年9月前,完成市级复评、提交申请和材料报送;2025年6月前,完成区级自评、材料报送和复评申请。
二、各项指标达成现状
通过2021年和2023年两次自评和综合分析发现:
(相山区学校)
1.在资源配置方面的7项指标中,除“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和艺术专任教师数”一项明显不达标外,其余6项基本达标或经过短期努力可以实现达标。
2.在政府保障程度方面的15项指标中,除个别学校因学生较多出现大班额和资源配备不足外,其余各项通过自行努力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实现达标。
3.在教育质量方面的9项指标中,重点体现教育教学的日常规范、科学管理,属于“软”指标,也是评估重点关注的“硬”指标。我区在教育质量各指标中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不达标、校际差异超出规定标准(2018年、2021年监测结果)。
4.在社会认可度方面,需要在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和加大宣传方面做好日常文章,坚决杜绝“一票否决”负面问题的出现,快速提升相山教育的社会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此外,我区有2023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的成功经验,通过科学组织可以实现达标。
(市直学校)
市直学校通过2次自评发现:
1.各校优质均衡总体评估均不达标。
2.由于办学水平较高,各校普遍生源集中,普遍存在大班额大小额、各项资源生均不足现象,又进而拉大全区各项均衡系数。
3.义务教育国家质量监测中,市、区学校存在着学科成绩市高区低,体育、心理健康成绩市低区高,从不同方向扩大校际差异,导致质量监测不达标。
三、指导思想新变化
教育部:1.承认现在的努力;2.承认过去的事实;3.顺应人口发展趋势;4.不求所有、但求拥有;5.关注质量监测;6.重“保障”更重“质量”。
安徽省: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促进皖北地区建设一批新优质学校;3.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4.加强市级资源统筹,对先行申报县区给予倾斜支持。
四、提示与建议
基于上级要求和我区工作现状,做以下提醒和建议:
1.高度重视秋季教育事业统计各项数据填报。区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评估信息和数据主要依据教育事业统计结果(其次是教育督导平台数据和学籍系统数据)。要求全局和各校严格按照优势均衡所要求的标准实现达标和填报,如个别项目目前无法达标而在2025年6月前可以完成整改的要做灵活处理。
2.建立市区联动机制。根据时序任务,最迟要于2024年10月份开展市、区工作对接,总体布局、梳理问题、明确任务、同步实施、实时调度,保证每一阶段任务按时完成。
3.部门梳理汇总各项任务。从现在开始,结合本学年度教育事业统计结果,人事、基教、计财、信息中心、发展规划等重点相关部门要对标核查指标达成情况、梳理问题短板,建立台账,上报局党委统筹逐一化解。
安全法规、艺体卫、学前民办、基础教育、资助中心、教研等重点日常管理部门要围绕创建大局做好安全、卫生、“双减”“五大行动”、德育、质量提升和民生工程具体工作。
4.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区教师总量严重不足,体育和艺术教师达标更难实现,要采取常规、非常规的办法起码实现近3年的总体达标。建议克服困难,积极推进小规模低质量学校撤并,以释放出更多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