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街道的两位“老马”,从上到下没有不称赞的。两人除了都姓马,在工作上,还都有一股子让人钦佩的拼命劲头。
被称作“老马”,52岁的马成新名副其实。1995年从原单位下岗后,马成新一直从事自由职业,2019年,他通过安置再就业来到西街道工作,在综治办短暂“停留”后来到街道退役军人事务站,为昔日的战友们做起了服务。
重新找到了归属感、使命感,老马百般珍惜党和政府给予的机会。定期到困难退役军人家中走访,耐心解释政策、帮助落实待遇,有困难及时上报……既熟知政策又能说会拉,兢兢业业的马成新很快就在辖区里赢得了好人缘,不仅是退役军人,普通群众来街道办事,也总喜欢找他聊聊天、说说事。
“属于自己的工作踏实干,不是自己的活也抢着干,真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了。”到街道没多久,马成新便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评价,自打疫情防控开始,马成新就干脆把家搬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
疫情期间,马成新和一名同事参与新华社区值守,对确诊病例楼栋进行每晚6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的夜间值班,累了冷了就在车里坐会儿,白天回办公室稍做休息,又回到社区,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劝导随意出入人员。一天夜里,大雨大风将社区封闭围栏吹坏,他立即投入抢修中,一根铁条不小心扎进手里,右手食指下方至今还留有一厘米多长的疤痕。
我市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期间,马成新又受了伤。照例留宿在办公室的他早晨起床打水,突然爆炸的热水瓶使左脚3个脚趾烫出了大大的水泡,整个脚面通红。“到医院看看吧”,街道领导劝马成新趁机歇歇,却被他一句“问题不大,创建工作离不开人”挡了回去。自行购买烫伤膏涂抹未愈、伤口发炎流水,马成新跑到医院匆匆处理,袜子是不敢再穿了,他把卫生纸裹在脚上,照样一瘸一拐上路巡查。
“退役不褪色、离军不离党。”马成新爱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同是退役军人的两个儿子以父亲为标杆,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今年老大成为了预备党员。
与马成新一样,马传俊也是一名伤员,不过他至今还在带伤工作,11月初才刚刚扔掉拄了两个多月的双拐。
去年下半年,1978年出生的马传俊从相山区城管局下到街道担任城管中队队长。市容、环保、违建,流动摊点、机动车管理、配合安全检查……每天带着40名队员连轴轮转,最长时间半个月没进过办公室,静置在桌上的一杯茶早就发霉沉淀了。
西街道位于主城区、老城区,管理欠账多,任务更为繁琐。“城市管理不能像‘一阵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根本成效”,马传俊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为民,从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着手,着力打造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辖区洪山路菜市场出店经营多,乱倒垃圾、随意泼水现象严重,中队在此设置24小时监控监管,刹住了乱扔乱倒“闸”;拥堵不堪的九州巷常被市民诟病,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他带领人员采取日常管理、机动巡查加监控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无缝对接、严管重罚,让老巷子重焕新面貌。
“为了工作你也是拼了”,大部分时间奋战在路上,回到家里,马传俊还得面对来自家人的“抱怨”。这“抱怨”不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更多的是牵挂他身体的病痛。今年5月份,马传俊因躲避一名违规路人,不慎从电动车上摔下造成右腿骨折,在医院钉了8枚钢钉并下了钢板,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卧床休息。“文明创建进入关键时期,我不能再躺着了”,重伤两个月后,马传俊便下了床,将双拐架在电动车上回到了路面。伤处因频繁走路胀得难受,每天晚上回家,他就用热水泡腿,泡着泡着就睡着了。
“你都这个样还来上班,在家休息吧!”沿途商户们看到马队长带伤上路感动不已,纷纷自觉执行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