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街道动态

“小平台”激发“大能量”——相山区“益联体”蹚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来源: 淮北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7-11 16:37

“那场活动搞得真不孬,社区给我们过了生日,我们几十个老人一起看了表演,吃了蛋糕,还有小礼物,甭提有多开心了。”7月4日,谈起银发集体生日会,来自相山区曲阳街道滨河社区的赵先功大爷难掩兴奋之情。

银发集体生日会是曲阳街道滨河社区定期举办的邻里文化节的主题之一,每逢重要节日,社区都会组织类似的主题活动来丰富居民生活乐趣,增强居民幸福感、归属感。曲阳街道地处相山区城乡接合部,所辖9个社区中有8个是村改居社区,基础条件较差、服务经费有限。这种活动形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得益于目前相山区正在推行的“益联体”工作法。

所谓“益联体”,是指社区公益事业联合体。近年来,为解决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老化、服务项目单一、群众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相山区积极探索实施“益联体”工作法,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广泛邀请社会多元主体组成社区公益事业联合体,共同承担公益事务、提供便民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在基层搭建起全新的共治平台。

“前期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群众诉求摸排,制定了居民需求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然后与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热心公益商家、社会组织等合作组建社区‘益联体’,由‘益联体’成员单位对照清单认领项目,为居民提供服务。像我们社区目前已经招募了17家‘益联体’成员单位,有党政机关,有企业,也有社会组织,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兵作战的局面。”滨河社区党总支负责人汪良娥说。通过拉动“益联体”这个朋友圈,社区得到了远超以往的服务资源。单说这一场银发集体生日会,就得到了包括淮北市安庆商会、安徽博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明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淮北唯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4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东街道供电社区里,老旧小区连片、老年居民众多、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难题就像一道道沟壑,横亘在社区治理的道路上。一工区小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有住户550户,曾是企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前几年,“三供一业”移交地方后,由于没有物业,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路灯、楼道灯坏了也无人修,群众迫切希望社区能够“托管”。

“‘托管’一年后我们发现,仅靠每户每年100元的物业费,除去聘请保安和保洁等支出,已无资金聘请专业力量解决居民的更多诉求。”供电社区党总支负责人李秋贤告诉记者。

“益联体”助力工作法实施后,供电社区与辖区内的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结成公益联合体,为小区提供电路设施维护等服务。“针对老年人需求,我们定期开展家电维修、爱心理发、智慧助老等延伸服务。”“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说,“益联体”为他们搭建了平台,也增强了志愿服务实效。2024年这支志愿者队伍先后开展活动10余场,不仅解决了小区居民实际困难,而且有效构筑了社区与共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双向服务、双赢共进”的工作格局。

除了提供服务资源,“益联体”成员单位还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以前只觉得法律高高在上,我这事处理的也有人情味了,感谢吕律师把法律送到我们身边,办什么事都更放心了!”锦华苑小区的居民王敏说道。

“锦华苑社区是典型的城市新兴社区,社区人口结构多元且密度较高,面对纠纷调处时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社区缺少专业人员。”锦华苑社区党总支负责人张腾飞表示。2023年初,辖区内的安徽启宇律师事务所被吸纳为“益联体”成员单位,吕向锋律师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社区矛盾处理中,除协助社区化解矛盾纠纷25件外,还积极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累计协助社区开展法治宣传15场,培训社区调解员12人,同时为辖区内5个困难家庭提供诉讼法律援助,源源不断地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大的法治动能。

如今,相山区已经在8个街道75个社区全面推行“益联体”工作法,吸纳社会成员单位100余家,完成合作服务项目115个。同时,考虑到部分社区条件有限,组建“益联体”难度较大,相山区还从区级层面推动教育、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下沉,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主动同社区对接,协助开展合作协商、资源统筹等活动。2024年以来,“益联体”单位助力资金(含资源价值)超100万元,870余名党员志愿者贡献志愿服务时长超6900小时,惠及居民1.6万余人次,在解决社区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上蹚出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