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街道动态

【地评线】徽评:村村收入超百万,这个镇有啥妙招?

来源: 安徽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7-30 11:08

“村里拿出74亩建设用地入股3家民营企业,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增收52万元。”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油坊村,通过盘活资源,引企入村,让乡村经济红红火火。根据油坊村党总支书记郭光奎介绍,仅在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21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八成以上。

“火”起来的村子,可不只油坊村一家。在渠沟镇的13个村,全数实现“村均收入超百万”。

乡村地区,依然是不少地方发展的短板。安徽亦然!“实现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是安徽的“心头事”,也是 补齐发展短板的“主攻项”。

淮北的这个镇子全数进入“百万俱乐部”,是怎么做到的?乡村的“丰调”密码如何解锁?值得一探究竟,启示后程。

事实上,在渠沟镇,“地少”,是天然短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显然,这里务农受限。农民少地,怎么办?经商,或许是条出路。

可是,乡村经商,难上加难。再难,也要迈出第一步。当地转变思路,慷慨“给地”,把紧缺资源用在促发展的“刀刃”上,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导入项目,吸引企业驻村,成功转农为商,找到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渠沟镇油坊村的饲料项目,激活养殖场资产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不远处的张楼村,则大力发展油葵种植,建成规模化的油葵加工车间,“张楼油”广泛进入百姓餐盘……石磨面粉、休闲观光农业、民宿、文旅,在不同的村落,“农字号”产业向下扎根、向上拔节,这个在皖北曾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功“逆袭”,把原来无资源、无产业、无发展环境的落后村落,变成企业青睐、产业兴旺的经济“洼地”,兴了一方,富了百姓。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始终是省委中心工作中的“重心”。“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省委对农村工作重点布局,更给出“解题”的路子。

“路子”通,关键要“路数”活。渠沟镇村村收入破百万,蕴含其中的“路数”,便是因地制宜,“联企”合作、“联社”运营,把有禀赋的乡村推向市场,打造“一村一品”“一业一品”……这无不提示着江淮大地,乡村发展的路子千万条,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发端。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鸟瞰江淮,安徽1200多个乡镇正锚定乡村振兴远大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践行到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等各领域,托举起“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同时,也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先锋”探路,关键在人。前不久,肥西县柿树岗乡合龙社区的党委书记高智帮乡亲们直播卖桃,帮助果农打开市场,火遍全网。乡村干部身怀“绝技”,手中有“路数”,才能为乡村发展出点子,贡献力量。

这些年,安徽创新乡村用人机制,探索开展“乡编村用”,大力培育选树“皖美村支书”,选好能干人,做好实在事,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现象。

而渠沟镇“村均收入超百万”,背后正是挖掘人才红利、储备人才存量的直接显效。从组织村干部赴浙江安吉等地“名村挂职”,到开展“博士之家”挂牌行动,再到组织“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大学生、青年干部座谈会等活动,不断为乡村经济发展引入“智慧活水”。

当前,全省上下正扎实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干部沉下去,干群同坐一条凳,面对面听心声,就是要为企业、乡村纾困解难,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齐心协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出招想策,希冀更多江淮乡村“破茧成蝶”,振翅腾飞,全新解锁“家门口的共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