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我随口提的红色资源保护建议,真的写进了条例里!”家住相山区东街道闸河社区的退休人员段斌,拿着印有自己建议内容的《淮北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副本,向记者展示。这一幕,正是东街道人大工委搭建民意与立法“直通车”的生动缩影。作为淮北市基层立法联系点,该工委以“来赶集吧”特色集市为载体,从立法、普法、用法三端发力,让法治阳光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实践证明,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法治建设的“助推器”。
立法信息采集:集市里听民意,寻常话入法条。每月20日的东街道“来赶集吧”特色集市上,“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的红色招牌总会吸引不少群众驻足。2024年2月的集市上,段斌在与人大代表交流时提出:“红色资源不只是淮海战役相关的文物,咱们辖区里的刘开渠纪念馆、烈士故居也该保护起来,能不能让条例覆盖这些‘小众’资源?”现场记录建议的东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昌峰立刻认真记下这一想法,并组织代表们深入周边社区调研。据介绍,最终整理形成的“其他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传承弘扬、保障监督等活动,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这一建议,作为附则条款,被淮北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采纳。
截至目前,东街道通过集市采集点已收集《淮北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淮北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草案意见建议67条,有7条建议被全部或部分采纳。其中,“禁止在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禁止私拉电线或插座充电”,“禁止侵占、损坏公共绿化”“业主委员会成员有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等行为的,业主大会或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决定终止其委员资格”“物业管理区域内配建的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用于停车位的,应当向业主开放”等5条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淮北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吸纳。
普法宣传教育:精准触达,让法律“听得懂、用得上”。“张阿姨,您要是接到说‘孙子住院要交钱’的电话,先别急着转钱,一定要先给孩子爸妈打个电话核实!”在东街道红色集市理论和普法宣讲环节,人大代表葛成正给社区老人上“防电诈”课,还现场演示了如何识别诈骗短信。针对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东街道人大工委量身定制宣传方案。每年夏季,“青少年防溺水有奖问答”都会在集市旁的广场举行,人大代表李晓珍面向居民,聚焦夏季防溺水主题,列举多起青少年溺亡案例,强调野外水域危险及水边危险行为的危害,建议加强孩子防溺水教育、做好游泳前准备、培养自救互救技能,呼吁提高防溺水意识、重视教育与监护,守护生命,杜绝溺水事故。
今年以来,东街道人大工委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45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3200余份,受众人数5400多人;开展法律服务活动18场次,解答法律咨询78人次;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4起,调解成功324件,调解成功率100%。5月7日,相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讲活动中,东办司法所的司法干警结合真实案例,通过生动的故事,指导未成年人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5月28日,东办司法所来到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民法典进校园”普法宣讲活动。此外,还开展法律援助知识宣传活动,深入辖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向居民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知识手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活动等。这些都是东街道普法宣传路上的生动实践。
今年初,原物资局楼危房搬迁工作中,87岁的退休职工周老太对自己居住几十年的房子有很深感情,情绪激烈,反复搬走又搬回来。东街道人大工委主动作为,积极牵头协调住建等部门,多次上门进行危房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宣传解读。“我们每天上门入户讲政策、做工作、聊家常,倾听老太太的心声,了解不愿意搬走的顾虑,针对老人家庭存在实际问题,街道多次与其女儿、儿媳、孙女们沟通,帮忙调解矛盾,最终家人将老人接走,搬离危房。”区人大代表、闸河社区书记张松说。街道人大工委用心用情化解矛盾,一次次的法规宣传、一趟趟的实地走访、一次次的诚心劝导,成功推动了人房分离,保障了居民人身安全。
用法探索实践:依法化解积案,彰显法治温度。“折腾了八年,今天终于能放下这块心病了!”今年5月,在东街道调解室里,张某在法律援助书上签字后,长舒了一口气。2016年,张某因不满开发商单方核定的房屋评估价格,拒绝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此后持续信访八年。
东街道人大工委介入后,组建由人大代表、法律顾问、社区干部参加的调解专班。“第一步就是找第三方机构重新评估,用专业数据说话。”人大代表李梅介绍。他们委托具备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重新对张某房屋进行评估。随后,专班召开由张某、开发商、街道工作人员参加的多方协调会,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逐一核对补偿差额计算依据。“一开始我觉得他们是‘和稀泥’,但看到条例条款一条一条对着算,心里的气就消了一半。”张某说。考虑到张某情绪激动,专班还联系心理咨询人员为其疏导,并协助申请法律援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街道人大工委持续耐心沟通下,张某最终同意息诉罢访。
2024年10月,居民黄某的儿子黄某某在学生之家接受托管服务时,因学习时玩耍被学习之家的托管老师批评,用教棍打手时不慎碰到黄某某的牙齿。经医院检查治疗,总治疗费用为1.5万元左右,加上心理受到伤害及其他费用,黄某要求学生之家赔偿2.6万元,双方因为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纠纷由此产生。
面对涉及未成年人、托管机构、教师三方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东街道调委会主动介入,成功促成黄某和托管机构签订调解协议书,避免了矛盾纠纷因缺乏专业引导而升级,也防止了事件对未成年学生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在矛盾初期介入、及时“降温”的关键作用,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如今,在东街道,“有建议找立法联系点、有疑问看普法宣传、有纠纷走法律途径”已成为居民共识。通过制度化的信息采集渠道、精准化的普法策略、专业化的矛盾调处,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下一步,东街道人大工委将继续完善“基层民主立法、推动全民普法、解决问题用法”全链条工作机制,让法治真正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硬核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