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记忆。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通过创新赋能,推动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绽放出时代光彩。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人扶持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淮北市相山区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形式,通过“活态传承”,为非遗留存文化基因。制定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为非遗的长期保存和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相山区开展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定工作,新增区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传承人23个、推荐市级传承人13个、申报省级非遗工坊1个。目前,相山区非遗项目共计47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9大类,其中张氏剪纸、殷派面塑等6个省级项目,徐氏足疗、庞氏棕编、相城古琴等23个市级项目,金石拓印、贺氏绫刻画等18个区级项目。今年6月,该区启动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预计10月前完成项目申报。
通过政策补贴、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励传承人,推动“非遗进校园”。组织淮北花馍、宗氏剪纸、杨家香包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授非遗知识、展示非遗技艺,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2024年,相山区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深圳、上海文博会等大型对外交流展出2场次;举办各类非遗活动126场,相山区获批省级非遗工坊1家(周氏面皮),实现非遗工坊零的突破。非遗项目“淮北花馍”传承人申丽丽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创业之星奖,入选全国第一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名录”。
通过创新赋能让非遗与时代对话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需要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创新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相山区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一些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设计、文化创意等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剪纸项目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剪纸装饰画;面塑项目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开发出了面塑动漫人物等。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非遗项目的内涵,也为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紧扣“非遗闹新春 最美家乡年”主题,打破街区壁垒,联动隋唐运河古镇、万达、南翔云集、金鹰国际四大街区,将非遗元素融入街景巷道、店铺装饰、商品展陈等各个环节,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2024年,相山区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非遗民俗展示展演38场次,小年送福、香包、射艺、剪纸等展示展演活动精彩纷呈,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2025年,相山非遗亮相第十二届食品工业博览会,阿磊兄弟面皮、临涣烧饼、陈氏扒鸡等产品让参展客商领略到相山非遗的独特魅力。在隋唐运河古镇首届非遗(老字号)产品博览会上,市内30多家非遗传承单位参展,涵盖传统工艺、民俗表演、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
以跨界融合构建“非遗+”生态圈
相山区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商业”等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黄里杏花节加入非遗板块,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活动期间带动黄里消费39.8万元。黄里风景区沿4公里长步道设立非遗展示售卖区,推出赏花、文创、露营、围炉煮茶等“非遗+”休闲方式,带动百余名群众就业。紧密结合“欢欢喜喜过大年”、萧濉新河体育公园草地音乐节、“灯火里的相城——2024美好相山生活节”、“伏羊开泰·乐享相城”相山区第九菜系暨第二届伏羊文化美食节、“古韵相山 非遗碳锅——淮北市首届非遗碳锅节”等相山区品牌活动,举办非遗手工艺品展览、非遗市集和互动体验16场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相山非遗资源。宗氏剪纸、淮北瓷刻、杨家香包等非遗项目的精美作品,让观众领略到了传统手工的精湛技艺。淮北花馍、郑氏烹瀹、淮北碳锅等传统食品技艺,让游客市民乐享当地特色美食,了解饮食文化,提振文旅消费。
相山区积极打造非遗生态圈,用商业智慧搭建桥梁,用科技力量打开通道,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展品”变为“生活的呼吸”,实现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的双螺旋上升。当张氏剪纸、殷派面塑成为白领办公桌上的治愈物,当相城古琴化身耳机里的疗愈音乐,非遗便完成了现代性转化。
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去”,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价值。通过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让非遗之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这既是文化自觉的使命,亦是文明赓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