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经济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162家,其中规上企业64家。今年1-11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9.08亿元,同比下降3.35%;战新产业完成14.41亿元,同比增长29.46%,高新产业完成12.22亿元,同比增长38.6%。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97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7.97亿元,同比增长75.91%,技改投资完成2.02亿元,同增长125.41%。规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19.7%。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编制主导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分布图、企业名录表,定向招引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上中下游配套产业。拜访考察企业177家,接待客商182家,签约工业项目45个,协议投资额共计117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3个,5亿元-10亿元项目6个,1亿元-5亿元项目24个。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全年谋划编排并动态实施重点工业项目43个,其中续建项目14个,新建项目29个,总投资120.9亿元。翌光科技、健奥智能等3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多成、川淮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多年处于谋划阶段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已于12月下旬启动工程建设,将于2023年底建成运营。创新动能持续迸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雷根生物、欣然食品等企业申报省、市级重点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杨府锦、德兰和创、食亿鲜等3家企业与淮北师范大学签订产学研长期合作协议。深淮电子等10家企业纳入高企培育库,多成电子等4家企业纳入战新企业库。战新产业同比增长29.46%,高新产业同比增长38.6%。引导曦强乳业、人良生物、德兰和创等10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麦郎饮品、贝宝食品等9家企业获批淮北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人良生物膳食纤维生产数字化车间被省经信厅认定为数字化车间。
(二)为民办实事取得新突破。信访形势稳定向好。建立“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定期接访下访和阅批督办群众来信制度。领导班子接访约访下访23批127人次,当场协调解决17件;中盛环保5家企业搬迁、源创客欠薪等11件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省市区领导公开接访交办11件,全部办结;化解宅基地纠纷10宗20户65人,承包地纠纷3宗5户10人;排查信访隐患42件,化解39件,其它3件涉访人员思想较稳定,正在推进解决。暖民心行动扎实开展。组织工作小组12个,140人,上门走访4290户,收集意见建议12类91个,已解决84个。辖区4个社区老年大学全部开班;就业促进行动提供岗位2000余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个;成功申报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个,新建及改扩建居民健身广场8个,修建健身步道4.2公里。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社区环境清理实现“六清一拆”,居民庭院整治实现“四净两规范”。开展村居垃圾清理、河道“四乱”现象治理、违章建筑拆除、电动自行车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社区环境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社区2户监测对象制定完善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城乡低保补助,月发放各类生活补贴373516元。申报春季学期脱贫户及监测户教育资助学生共计27人,资助资金17500元,申请雨露计划33人次16.5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适龄儿童少年。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村内混凝土道路11公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为企优环境取得新突破。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新建相凤路、凤贤路、凤竹路、鸾凤路等3.98公里道路,30万㎡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信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684套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即住。投资1.45亿元13.9公里的集中供热管网建成使用,企业用热价格下降近40%。开通2、3、27、104四条公交首发线路,103、123路公交车途经开发区,开通淮北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公交线路,满足园区职工通勤需求。要素保障支撑有力。新建供水管网9.4公里,完成双电源双回路供电线路改造,利用峰谷电价差别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深入推进“园区贷”“政银担”“科创贷”“人才贷”,帮助企业完成融资2.2亿元,融资成本平均下降39.4%。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处置盘活低效用地企业19家,涉及土地1038.02亩,厂房21.03万平方米。推深做实“标准地”改革,570亩土地成功挂牌出让。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帮助企业招工1100余人,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为企服务持续优化。对企业诉求一口受理、闭环办理,省、市、区领导现场办公活动以及“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收集问题办结率90%以上。积极承接区级下放29项行政权力,累计办理各类事项94件。落实《相山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兑现奖补资金2.1亿元。企业家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园区行政服务效能,更好服务企业发展。
(四)作风建设取得新突破。廉政教育常态开展。开展“改进作风、廉洁护航”“改进作风、头雁领航”“以案为鉴、改进作风”专项行动,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紧盯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召开作风纪律大会5次,“以胡亮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鉴”专题警示教育1次,观看警示教育片5次,以下发通知、学习曝光典型案例等方式,强化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夯牢筑实纪律堤坝。执纪监督精准有力。开展疫情防控监督39次,重点投资项目攻坚、“双招双引”、园区提升等重点工作专项监督6次,纪律检查8次,信访工作专项检查11次,营商环境专项督促20次,约谈因值班不在岗、疫情防控履职不到位、信访处置不力等42人次。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共处置问题线索16件,初核15件,立案6件,办结4件,党纪政务处分3人。队伍建设扎实过硬。推深做实“找改强争”专项行动,树立“发展退位、干部让位”导向,开展季度、半年、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改进作风、推动落实、促进发展。推行赛马机制,将不符合部门、岗位要求的人员停职学习提升或解除聘用协议,真正让“躺平式干部躺不平”。
二、存在问题
对照《安徽省发改委关于修订印发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皖发改地区﹝2022﹞76号)中设立的6个一类指标、45项二类指标体系标准,开发区发展还存在以下差距和问题。
(一)发展实效方面。开发区2021年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排名106位(全市第3名),较2020年后退38位。如,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4.2亿元(全省第50名为:市高新区,营业收入为140.7亿元),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第113名,全市开发区第5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全市开发区第4名,较第1名低14.7个百分点。规上企业仅有64家(仅新增多成、川淮、深淮等3家规上企业,体量相对较小),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9.5%,其中主导产业44家(27家食品产业、8家生物科技产业、9家信息技术产业),仅占规上企业的62.5%,工业企业总数的24.7%。
(二)创新驱动方面。在现有的规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仅有8家,且所建技术中心普遍质量不高,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45%,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效不明显。在平台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通道,相山区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同筹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虽已招引入驻企业28家,但在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8%,战新产业产值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3.7%,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
(三)开放水平方面。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但无20亿元及50亿元以上项目,与合肥、滁州等地开发区相比,引进的项目产业层次偏低,缺少投资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主导产业招引方面,重视对信息技术企业的招引和扶持,忽视了对传统食品工业企业的引进和帮扶,跟踪重点项目较少。今年以来签约项目中,仅有4家食品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开发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8.3亿元,同比降低25.6%。在园区合作共建上,开发区虽与徐州市贾汪高新区达成协同发展意向,但在干部互派、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资本项目对接和人才共享等方面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产出效益方面。亩均效益较低,如,上半年开发区亩均税收收入为0.9万元(全省第50名为:宣城高新区,亩均税收收入为3.1万元),处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07名,全市开发区第5名;亩均营收仅为39.8万元(全省第50名为:长丰经济开发区,亩均营收为115.8万元),处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11名,全市开发区第4名。虽然新建的信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容积率达到了2.0以上,但开发区综合容积率仅为1.0,与合肥、芜湖等先发地区有较大差距。
(五)生态环保方面。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日常监管不到位,环保工作没有落细落实。蓝宇选煤厂环保问题被2022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第一季度)警示片披露并被安徽卫视新闻联播栏目进行报道,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6个。虽然已全部整改,但仍未形成园区水环境治理系统方案。
(六)营商环境方面。在服务企业上,部分园区企业反映部门办事效率有待提高,各项申报环节流程多,管理检查过于频繁,惠企政策宣传不够到位,“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在要素保障上,还存在着高素质产业工人引进难,燃气气源单一、价格较高,土地报批程序复杂、周期较长等问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虽积极推动开展政银担、园区贷等业务,产业引导基金的质量不高,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保付代理等现代金融还未实质性开展。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供给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