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环保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打造文明淮北、生态淮北的战略定位,合力推进 “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生态型城市建设。今年5月荣膺城镇环境类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市政协秉承“党委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政府做什么、政协就帮什么”理念,充分发挥政协特色优势,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组成3个督查组,采取 “四不两直”工作方式,开展8次督查,形成4份督查报告,提出36条整改建议,创新民主监督方式,向旺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派民主监督小组等,对环保工作进行精心指导,在此向各位领导、各位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
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高位推进,去年及时调整市环委会组成人员,形成市委书记和市长同时担任市环委会负责人的大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现场调研、召开会议要求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抓主抓重,精准发力。市发改委在单位GDP能耗降低,市公安局在烟花爆竹禁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绿色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市住建局在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市交通运输局在公共交通,市农业农村局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水务局在河(湖)长制推行,市林业局在林长制实施,市卫健委在医疗固废处置,市城管局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各司其职,县区政府积极响应,全力推进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
通过开展大气秋冬季污染攻坚、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和土壤治理修复等一系列行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去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57.3μg/m3,同比下降7.9%;优良天数比例为60%,同比上升7.5%;获得大气补偿资金229.5万元;四项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考核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处理污水约5129万吨,污泥处置约26691吨(含水率80%),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今年1—5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68.7μg/m3,同比下降1.3%;PM10平均浓度为101.9μg/m3,同比下降5.3%;优良天数比例为60.9%,同比上升3.9%。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专项行动守护“蓝天。一是打赢秋冬季攻坚战,扭转局面。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完成PM2.5浓度为81μg/m3,扭转了我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不降反升局面,退出长三角后三名被问责城市。二是实施网格监管,精准治气。充分利用第三方科技手段,通过公开招标建成大气网格化监测监管系统,推进“大数据+网格”。在市区范围内安装124台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3套小型空气全项站、50套车载监测设备和1台激光雷达走行车及配套管理设施,构建全域全时段网上监测监管系统。同时,完善基层网格员制度,现场巡查与远程遥感相结合,及时有效的发现各类污染源,实现动态、立体、全覆盖管理,提高治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实施专项治理,重点突破。实施四个专项行动(散乱污治理,机动车辆,扬尘治理,工业企业)和四个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水泥电力行业,新型建材行业,VOCs,非道路移动机械),持续对企业、工地、餐饮油烟、重型车进城等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全面排查。集中人力物力,加大国控点周边重点区域餐饮油烟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整治力度;加大对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方案;搬迁淮海路社会客运站,新建久兴批发市场北侧行人过街天桥,加大机动车尾气抽检抽查力度。以点带面,标本兼治,对死角、顽疾抓住不放,彻底整改,扩大整治效果。今年以来,现场共排查问题1272件,办结1191件,办结率为93.6%。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保“碧水”。一是编制水体达标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和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按月实施考核。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抓好我市濉河符离闸断面、沱河后常桥断面、浍河东坪集断面及澥河李大桥闸断面等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加强水源井保护和水质监测,多措并举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监测的6个汇水区水质综合评价全部为良好(Ⅰ类)。考核断面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累计获得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1750万元,其中去年获得1300万元,今年1—3月获得450万元。二是综合整治黑臭水体。对相阳沟、跃进河、西流河、老濉河、东相阳沟、龙支河、龙岱河、宁王沟8条黑臭水体进行了综合整治。雨污分流是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的治本之策,自去年5月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以来,各级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注重谋划加强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分段实施。8条黑臭水体中的7条黑臭水体整治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另外1条相阳沟,已整治完成,但由于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又出现水质反弹,去年申请纳入重新治理。把雨污分流工程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里子工程”,造福百姓生活。三是强化排污许可。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实现排污企业在建设、生产、关闭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全过程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市生态环境局共核发排污许可证49张,涉及10个行业,有效推动了企业自行监测体系建设和达标排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去年共减排化学需氧量0.0823万吨,减排氨氮0.0114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水污染物控制目标。5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素琍在《淮北人大要情专报》(2019年第2期)上作出批示:淮北市对省人大《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指出的问题,认识高,行动快,敢碰硬,真监督,其做法值得肯定。请办公厅将此件转发各市及省直管县阅学。
(三)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守“净土”。一是建立并完善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对纳入全国管理系统中的疑似污染地块,加快调查进度,制定污染治理或管控方案。去年我市确定的8个疑似污染地块,已有3个启动初步调查,今年6月底前将全部完成。二是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编制《淮北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质量板块摸排,与7家重点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要求列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每年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三是实行固废排查“四联签”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重点组织开展全市固体废物专项检查与整治工作,首次实行并认真落实固废排查“四联签”清单制度,排查出43个固废“四联签”问题清单。
(四)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筑“底线”。一是成立环保督查联合执法组。下设8个专项执法组,对全市生态环保工作进行执法检查督促,实施“三项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考核清单)制,定期督查通报存在问题与整改情况,推动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和责任落实。二是坚决做到严格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监管、突出重点行业和特殊时段执法、强化“零点”行动、开展“散乱污”排查等专项行动,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去年全市共适用《环保法》及配套办法查处案件数193件,实施行政处罚共116家,罚款1597.7万元。今年全市适用《环保法》及配套办法查处案件数为44件,实施环境行政处罚38件,罚款金额417.9万元,市环委会约谈企事业单位15家。
(五)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增“颜值”。一是做活“山”文章,绿染相城。我市境内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是公认的非宜林荒山。为了让荒山秃岭绿起来,市财政累计投入2亿元,绿化荒山13.5万亩,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全市石质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相山公园获评“国家级森林公园”荣誉称号。二是做精“水”文章,增添灵韵。注重还水于自然,出台《淮北市湿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湿地保护修复具体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利用4000公顷采煤塌陷永久性水面,因地制宜,先后实施南湖、中湖、东湖等治理工程,在城市中心形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六)加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力度补“短板”。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检查出来的问题照单全收,找准病灶,靶向发力,严格按照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要求,全面整改,不留死角和盲区。一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涉及我市22个问题,已上报完成16个,其余6个正在按序时推进。二是突出环境涉及我市共1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3个,其余3个正在整改。三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交办我市群众信访件共27批次64件,已完成整改49件。四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反馈意见涉及我市2个信访问题,属于“思想认识尚不到位”,已制定整改措施,将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今年省下达我市PM2.5考核指标为53μ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尽管5月底PM2.5平均浓度才基本平衡,止住上升趋势,但污染浓度值远大于考核目标值。工业废气、道路扬尘、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与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反映污染源管控仍有疏漏,导致污染物“削峰”效果不明显。
二是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个别河段水质不稳定,濉河符离闸断面3月份受短时强降雨天气暴雨影响,水质从Ⅲ类下降到V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等形成复合型水污染,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城市污水收集率偏低,黑臭水体治理出现反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三是环保督察整改不到位。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部分整改工作进度缓慢甚至滞后。如存在因攻坚克难决心不够导致问题没有整改到位、已完成整改的没有及时按规定验收销号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保持方向、决心不动摇,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联防联控,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努力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抓好扬尘面源污染治理、烟花爆竹禁放。严抓秸秆禁烧,提高综合利用,目前正是秸秆禁烧的关键时期,坚持措施到位、压力传导到位、督导巡查到位,确保禁烧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二是综合施策,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紧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重点整治,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整治重点,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监管和有效处置,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置,严格监管危废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
(三)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反馈问题整改。一是紧盯问题不放。紧紧盯住中央、省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严格对照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个清单,全力推进整改。二是及时验收销号。对已整改完成的问题严格审核把关,严控整改标准,及时组织验收、销号,坚决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和表面整改。三是做好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今年为实现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将对淮北等8个市开展省环保督察。认真准备,积极迎检,以查促改,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深入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和服务城市转型发展和绿金淮北战略实施。继续推进我市“三线一单”编制和落地并制定指导意见。继续推动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升级等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加快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现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三个全覆盖,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及时有效自动监管,以精准、科学监管倒逼企业加强生态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