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相山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2020年以来,相山区紧紧围绕省、市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整体安排,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现将相山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体系。
1.强化工业节能监察。继续做好对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的节能管理,督促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争创能效“领跑者”。认真开展2020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工业节能、重视工业节能的良好氛围。
2.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积极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和“能效之星”产品,鼓励企业使用先进节能技术及产品,推动电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能效提升,推进工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
3.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尊龙环保、油西建材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产品;杨府锦食品、尊龙建材被认定为市级绿色工厂。大力开展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合众机械、尊龙建材2家企业产品,金冠玻璃高端定制有色玻璃器皿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中成检测节能服务公司分别列入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合众机械、民生矿机被认定为市级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优秀企业。
4.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2020年我辖区内新建在建项目20项,其中绿色建筑15项,总建筑面积为92.99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为75.7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96.93%。装配式建筑2项,装配式建筑面积5.91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比6.36%。一是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2020年相山区新建建筑面积92.99万平方米,在设计和施工图审查阶段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较好,设计文件都有建筑节能设计专篇、节能计算书和施工图审查专项意见,并经过施工图节能专项审查,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节能设计意识和设计质量有很大提高。目前,辖区内施工阶段建筑节能执行率达100%,建筑节能实体质量总体受控,整体水平稳中有升。二是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今年我辖区内在建项目共20项,总建筑面积92.99平方米其中15项设计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面积为75.72平方米,占比率为96.93%。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筑材料。加快推广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材料以及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鼓励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屋面绿化、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等成熟技术。
5.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培训。及时转发《安徽省干部网络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学习要求,及时更新人员信息,推广手机学习APP,让全区干部随时随地参加学习。组织全区公务员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专题培训班》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各类课程,定期发布学习情况通报,对学习进度较低的单位和个人提醒督促,2020年全区公务员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完成率达100%。推荐区级领导参加省级生态环境相关业务培训2批3人次。组织开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专题培训班,全区干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6.深化各级媒体宣传。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不断创新举措,有效补齐生态短板,筑牢生态绿色屏障。深化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实时对接市传媒中心、中安在线、人民网等媒体,实时报道相山区绿色发展的动态,并在淮北日报进行专版报道,营造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在淮北日报刊登15篇,中安在线刊登5篇,市场星报刊登1篇,新华丝路刊登1篇,新安晚报刊登1篇,学习强国采用7篇,其中《安徽淮北相山区:绿水青山美如画》等稿件登上省级平台。
二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制定出台《相山区“十三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将能耗“双控”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改造;大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率。抓实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及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持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及用能设备节能管理。推动全区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建筑、绿色商场、绿色饭店比重不断提升。
三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节能工作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严格执行节能审查。限制高耗能项目审批入驻,对年耗能量低于1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实行节能承诺制,并与企业签订节能承诺书。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提效工程、重点行业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工程、主要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秸秆利用产业化提升工程五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高效节能窑炉及配套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汽车充电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展示宣传展板10余块,印发宣传资料5000多份、张贴宣传标语500余处。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2020年,我区春、秋两季农作物种植面积11.04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5.9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76万亩,大豆种植面积0.38万亩。全年共产生秸秆6.69万吨,实际利用量5.67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7%。其中秸秆还田4.99万吨,基料化利用量0.6万吨,饲料化利用量0.22万吨,完成省、市下达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
3.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理念,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辐射带动养殖户,以全量还田种养结合、干湿分离-沼气发电-沼渣、牛床垫料、稻壳垫料-生物发酵等模式为主推技术,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我区生猪存栏0.86万头,同比减少7.5 %;出栏1.33 万头,同比减少1%;能繁母猪 831头,同比减少7.6 %;家禽存栏23.8万羽,同比减少30.6 %;家禽出栏45.1万羽,同比增长3%;奶牛存栏730头,同比 减少44.2 %;黄牛存栏661头,同比增长21.1%;现有规模养殖场4家,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动物防疫条件,建有雨污分流系统,分别配备堆粪场、干湿分离机、沼气运输车、沼气池、沼气发电等设施设备。目前建成雨污分流管道2600余米、厌氧发酵池270余立方米、好氧发酵池120余立方米、沼液收储池600余立方米、干粪堆放发酵场1100余立方米、发酵床400平方米、氧化塘3500余立方米、干湿分离机2台,搅动泵2台、沼液运输车3辆、干粪运输车3辆、小型铲粪车8辆、大型沼气发电1套、抽液泵3台套等,2020年度投入资金100余万元。
4.切实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结合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采取“控、替、精、统、切”的技术路径。2019年全区农药施用量23.6吨,2020年全区农药施用量23.364吨,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扩大低毒生物农药使用范围,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推广应用,推进小宗作物用药试验,科学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对症选药,合理添加喷雾助剂,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提高防治效果。二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因地制宜推广现代植保机械,采用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培养一批科学用药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并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四是做好农资市场监督工作。积极开展了农药市场监督工作,杜绝不合格农药进入市场,确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的质量和防控效果。通过农资督促检查,全区40家农资经营户销售过期农药、商标不规范、农资和生活用品共同经营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得到了改善,规范了农资经营户的合格经营行为。截止2020年我区共办理农药经营许可40家。五是全面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融合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多项技术措施,2020年全区化肥施用量2882吨(折纯),较2019年全区化肥施用量2915吨减少33吨,化肥使用量减少1.1%,完成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目标任务。
5.强化取用水监管。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要求,扎实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展坚持节水优先,实施节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6.加强水资源保护。2020年度,相山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基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擦亮生态底色。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严格实行水资源保护,科学实施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示范河湖建设,绘出水岸美景。
7.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技术合同登记培训学习,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优惠政策宣传力度,针对企业对科技政策缺乏了解,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力宣传技术合同登记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对技术合同登记的重要意义,以增强企业申请认定的主动性。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3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14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三。
8.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相山区政府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成功签约。民生矿机、辣魔王食品、正大源饲料等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全年新增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个。
7.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加快组件报批。为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积极推进城市、城镇建设用地项目组件报批工作,组件9个批次报件92.893公顷,省政府批复1个批次13.9303公顷,用于人民西路建设;上报市局组件5个批次44.2165公顷。其中:淮北市2019年第1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项目(园区道路)7.0405公顷、相山区2020年第2批次工矿废弃地复垦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双创信息产业园)6.5351公顷、淮北市相山区2020年第1批次城镇(双创信息产业园)(只转不征)22.095公顷、淮北市2019年第4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学校)7.9287公顷、相山区2020年第4批次城镇建设用地项目(五中学校)0.6172公顷;正在组件的3个批次34.7462公顷。其中:淮北市2019年第3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长山路两侧拟收储)28.6385公顷、淮北市相山区2020年第2城批次镇建设用地项目(寇湾棚户区改造)5.9267公顷、淮北市相山区2020年第3批次城镇建设用地项目(供电公司)0.181公顷。二是加强供后监管。扎实推进批而未供、未供即用、闲置土地排查清理。全区2007-2019年共清查132批次,批准面积24334.62亩、已供面积15245.22亩、未供面积9089.39亩(批而未征900亩、未供即用851.94亩、未供未用7337.45亩),全年区本级批而未供已清理1589.02856亩(万达东国金置业64.64亩,泊瑞特南、桂苑路北市建投146.6亩、任圩街道棚改安置地块104.6亩、淮海西路南、西山路东224.48646亩、打包划拨道路、绿地811.2129亩、学校205.0085、公交首末站32.4807亩),处置率17.48%,疑似闲置土地16宗770.73亩,已处置665.3985亩,处置率86.33%。
四是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消费。
1.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按照考核要求,向各镇街、开发区及区各有关单位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各有关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区各有关单位在网上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网上 自评工作,目前已完成40%市考核要求。
2.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其设施建设。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相南街道办事处共九个社区,户数32284户,通过市场化招标由联运公司、华展公司、隆澳公司、百川公司4家公司进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在册登记入户22480户,已开展小区51个,点位共计102个。公司上岗员工83人,每日厨余垃圾可收取约5.08吨,可回收垃圾可收取约171公斤,有害垃圾可收取约2.08公斤,每天由各公司工作人员采取定时定点撤桶并点、小桶管家、二次分拣的模式开展工作,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另外,四家公司均安装了智能设备,智能投放,分类收集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有更多的了解及参与。安徽桥宇公司在市场准入的情况下在南黎街道太阳城小区打造试点,进行了入户宣传、积分兑换、智能设备投入,住户1720户,注册258户,并在电视台、各种平台进行了宣传报道。10月20日,四家市场化公司服务期限已到,由相山区城管局接管相南街道示范片区工作,保留前期开展较好的小区24个,在岗职工34人。中央花城南区、恒大雅苑北区属于物管小区,由相山区区城管局使用省补资金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基础设施基本安装完毕,正在调试,2021年2月起实行撤桶并点的模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3.深入倡导推进文明行动。一是强力推进,严密督查。区委常委会5次专题听取文明创建工作汇报,区文明委常务班子15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常态化地开展文明创建调度工作,对存在的薄弱环节、重难点问题再安排、再部署。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51家区直部门对全区10个镇街、开发区和88个社区(村)进行“点对点”帮扶指导。区委书记、区长每日行走督查文明创建工作,区四大班子成员深入镇街、开发区督导创建,区文明委常务班子成员采取骑行、步行等方式进行全区域督查。创新实施了区领导文明创建“随手拍随手传”、“早督查、晚督查”和“一日一曝光、一周一通报、两周一测评”等工作机制,曝光不足、激励先进。对基础设施修复、停车位施划、飞线整治等工作存在的问题,重点挂牌督办11个,拟挂牌督办7个,二次重点挂牌督办5个。约谈广州侨银公司,要求加大环卫力量,全方位提升保洁水平,助力文明创建。二是把握重点,攻破难点。持续开展“五整治、四清理、两提升”、“文明创建八大提升行动”、“清洁家园·干净相山”、“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四不一倡导)等各类活动,优化环境、规范秩序,不断巩固我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投入资金6000万元对21个老旧小区的道路、排水设施、污水管网、楼道亮化等进行改造提升及300多个零星工程进行修复完善。实行停车泊位线“应划尽划”原则,在医院周边、古城路等重点路段施划、复描停车泊位4.5万余个,拆除修复U型桩、单柱桩2130余个。交警、城管部门开展机动车、非机动车整治行动,在媒体发布公告22期,劝离违停车辆2万余辆,清理占用消防通道200余辆,清理僵尸车390余辆。对辖区内163个小区、75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高频次督查,民生、水岸花园、金色云天、万家花城等15个小区,因整改不力等问题在淮北日报予以通报,并扣减履约保证金约30万元。开展重点区域、大型商场周边、学校周边、菜市场周边的餐饮行业油烟治理专项行动,进行拉网式集中整治,共查处60余家餐饮饭店,责令整改3家、停业整顿14家。出台《相山区餐饮业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发布《相山区“推行公筷公勺 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召开相山区“公筷公勺行动”现场推进会。在全区22家农贸市场、82家大中型餐饮、4300余户小型餐饮经营户发放设置文明餐桌公益桌卡、公益广告1.5万份。三是特色彰显,示范引领。开展创建文明相城“六示范”活动。打造了东街道、钟楼村、安康社区、供电社区、家天下小区、友谊巷、相城农贸菜市场等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力促全域对标达标。全市文明创建示范点建设现场观摩会、全市居民小区文明创建工作规范化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总结推广“六示范”经验和做法,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标准,实现了以点的提质促面的提升,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烟头治理行动。试点开展“烟头换鸡蛋”、暑期“小管家”捡烟头兑换学习用品、清洁楼道可兑换玩具等活动,在环卫工人中开展烟头回购,推行“烟头革命”等,通过明确奖励措施,引导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建设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辖区内不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业主列入黑名单。通过发放《精神文明建设告居民书》等形式,提高居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家开展了邮政快递行业、同城配送行业“树文明形象 展行业新风”主题活动,号召“快递员”“外卖小哥”等争做文明行为的落实者和宣传员。四是学习先进、吸收吸纳。为进一步开拓视野、查找不足,补齐短板,以先进为标杆,快速提升我区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先后赴金寨县、广德市、滁州市琅琊区、宣城市、宿迁市、宿州市考察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物管小区、农贸市场的环境秩序管理及基础设施维护、烟头回收等方面先进经验做法,并立即安排实施。五是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创建宣传发动工作,做到人员、时间、区域、活动四到位。招募了1299名志愿者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和“绿色出行月”等市容环境秩序维护、文明行为劝导、问卷宣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33次,共完成入户问卷调查约203369户,入户率达98.8%,积极倡导市民做文明行为的参与者、践行者、传播者。坚持内宣外宣一起上,充分依托“人民网”、“新华网”、“文明网”、“安徽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和平台强力宣传和展示我区上下同心、全力以赴抓创建的经验和做法。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印发《相山区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2020年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相山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相山区2020年下半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将所有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确保全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思路清、措施实。对标省市考核目标,强化与罗克佳华公司对接,加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对策措施研究;加大投入,建设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平台。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控,要求项目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严格开工前扬尘防治方案和现场防治措施审查,加强执法检查,多举措开展扬尘常态化治理工作。区重点建筑工地提前介入,通过扬尘环保交底、签署扬尘承诺书、督促项目编制扬尘防治专项方案,规范建筑工地施工。跟踪落实检查、督查,对发现的扬尘问题紧抓不放,下发整改通知单、督查通报等,促进企业扬尘防治习惯形成。针对检查、督查促进扬尘防治费用使用,落实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积极构建区、镇街(开发区)、村居三级环保监管网络,全区分为10个大网格,共计241名网格长(员),形成了以区为干、以镇街为枝,以村居为叶的三级监管网络,将各类污染源风险点植入辖区管控图,实施挂图作战,精准防控,实现对辖区内污染源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网格员全年共检查污染源18349家次,其中餐饮油烟和散乱污13703家,2972家存在问题;扬尘污染2232家,774家存在问题;工业企业2414家,14家存在问题,均已整改完毕。辖区内涉气企业均纳入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清单,要求企业在预警期间严格执行预警方案。清单内区管企业46家。已执行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警九次。预警期间,严格按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共出动2554人次,583车次,检查企业865次,工地970次,机动车42次,发现问题均完成整改。
2.加快水污染防治。辖区主要河流水质总体持续好转。纳入市级考核的濉河淮纺闸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优于考核控制指标,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共获得水生态补偿金550万元。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清单校核并公布清单;编制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及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区河长制、湖长制日常管理工作,加大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完成黑臭水体校核并按要求公布清单,逐步消除农村各类黑臭水体。按“务实管用,长期运维、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渠沟镇徐集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试点工程。今年我区先后实施申家沟、老刘河沟、朱蒙沟等水体整治工作。申家沟水体污染,北起东申洼,南至张店孜入大庙沟,全长5840米,主要包括申家沟截污工程、沟道清淤疏浚工程、边坡整治工程、种植水生植物及水保工程等。目前基本完工,水体进行检测未发现污染。老刘河沟水体污染,主要建设内容为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长度1694米,铺设DN300污水管网1464米,砌筑检查井57座,过路涵管桥3座;沟道、塘清淤,边坡整治及混凝土预制块护坡1062米;水土保持工程和水生态修复等其他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水体进行了检测未发现污染。与淮北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签订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协议,加强对水质的检测,目前,辖区内4眼集中式饮用水源井均达到二级保护区标准,饮用水合格率100%。继续推行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工作,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相山经济开发区污染源管理中控平台已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园区24家企业已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其中12家已与市在线监测平台联网,其余企业接入园区中控平台。
3.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全面实施“土十条”,大力实施土壤污染分类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一是推进固废专项整治。完成84家单位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对辖区内4家铅蓄电池收置网点进行危废规范化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核实辖区内6家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垃圾处置情况,并建立台账进行常态化管理。配合市局对辖区内6家重点企业开展用地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采样调查工作,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4.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按照33个行业类别分类, 经清理排查,第一次初审相山辖区符合发证企业为126家,除去市直企业和已发证企业还剩100家。在摸清底数、排查无证的基础上,对340家排污单位,逐一上门通知到户,下发限期申领排污许可证通知19家、限期办理排污许可信息登记50家,另外对部分已自行搬迁相山区、已关闭或承诺长期性关闭的单位经调查核实,建议清零31家。另外采取“边通知,边核查,边整改”方式,对存在环境问题的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17家,责令其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对1家禁止核发类单位,责令其限期自行搬迁或关闭等。按照2020年前应发排污许可证申领工作要求,圆满完成相山区第一批和第二批已发证和登记企业340家,完成率100%。在高质量完成2020年以前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执法人员重点对已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开展随机检查,在检查中紧紧围绕“许可事项”、“环境管理要求”等内容,同时结合排污单位执行报告、环境管理台账、自行监测数据等材料进行现场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依法排污和持证排污意识,提升了企业环境监管水平,确保排污许可证制度真正落地、落实。共采取“双随机”方式检查排污单位104家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共立案查处案件8件,罚款71万余元,实施查封(扣押)20件,取缔散乱污27多家,按月上报红黄牌0家。
5.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常态化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一是严格遵循审计制度。派出审计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对重要事项进行了必要的延伸和追溯。原单位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依法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利用审计成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二是完善干部监督工作流程。核准人员信息,明确任职时间段,全年委托区审计局对45名离任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审计,加强对全区干部监督管理。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考察工作中,征求区生态环境分局意见,对在工作中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工作相关规定的予以“一票否决”。2020年全年共有提拔重用和职级晋升的81名干部和年度综合考核拟评为优秀等次的57名区管班子成员均征求了生态环境分局意见。三是扎实推进综合考核。根据市委有关要求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出台《2019年度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工作方案》,明确将生态环境纳入镇街、开发区发展考核主要指标,对环境保护工作中被“一票否决”的,扣除该项考核指标所赋分值,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在党建考核细则中,区直单位或镇街发开区辖区内发生违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问题,被上级机关查处或问责的,每起扣0.5分。以细化考核指标压实生态环境工作责任,严格规范日常工作。
6.加强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管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创建促提升。2020年,我区共申请创建国家3A景区2个,分别是凤凰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博览园和钟楼景区。目前,2家申报单位已通过市景评评审。在景区创建过程中,景区基础设施、标识系统、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成立了景区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责任到人。经过一年的景区创建,食博园景区和钟楼景区的周边树林繁密,绿化面积持续扩大,桂花、铺地柏、紫薇、柳树、黄杨等风景树木林立,景区绿化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景区空气质量、环境质量、河水质量均达到创建标准,得到景评专家的好评。二是以监管促提质。目前,我区共有2A级以上景区4处,为了保障景区管理、服务、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提质增效,2020年度我们共开展专项检查工作4次,出动人员12人次。通过专项检查,不仅让辖区景区工作人员上紧责任弦、弹好提质琴,而且推进景区管理更加规范、接待服务更加优质、景区环境更加优美。三是以宣传促保护。充分利用“5.19”中国旅游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开展景区质量提升宣传活动。先后印制旅游安全提示、出游防疫注意事项、景区绿色发展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通过张贴宣传条幅、现场讲解、绿色保护倡导、志愿服务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在全区营造良好的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的良好氛围。开展旅游行业“质量月”活动,在大力推进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特色化、精细化建设的基础上,将景区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宣传,取得较好效果。
(三)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1.加强耕地保护。市政府分解到相山区202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耕地保有量面积38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940公顷,将全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总任务分解到镇、办事处,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同时不断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完成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组织实施了6个新增耕地项目,实现新增耕地8.5086公顷,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2.重视执法监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依法履行职责,强化执法监察与案件查处,遏制土地违法行为,有力促进规范用地。通过对2019年度卫片逐宗图斑的核实举证、研判上报、系统填报、查处整改,违法占用新增建设用地问责比例为0%。同时开展制止耕地“非农化”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相关工作。经市级审核后上报乱占耕地建房图斑414个340.87亩,其中耕地286.29亩(基本农田63.17亩)。住宅类353个,占地面积187.50亩,耕地面积165.05亩,主要为单户住宅;公共管理服务类8个,占地面积11.35亩,耕地面积11.21亩,主要为公厕、党群服务中心;产业类53个,占地面积142.02亩,耕地面积110.04亩。以上主要为养殖种植及附属设施、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美好乡村小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等,占耕基本为历史遗留形成。
3.夯实基础管理。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形成了初步成果,已通过省级核查,报自然资源部进行二轮国家级核查,三调成果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积极推进相山区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区总面积141.7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拟确权登记约2.4万宗,已完成航飞建模,外业进行房屋修补测、精度检测,权籍调查工作推进中。
4.抓好林业管理。坚持以林业增绿增效、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提升为重点,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476亩增率增效造林任务,完成省级森林抚育5017亩,中央造林补贴森林抚育2000亩。开展四旁四边四创活动,全区村庄绿化达标率达到65%;积极实施“淮北市黄里风景区程山废弃采石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累计投入420.7万元,恢复绿化面积269.08亩,涉及塘口13座,经过治理使多年乱采滥挖形成了危岩、孤石和危旧塘口变废为宝,经济林收入达到110万元。大力发展石榴、巴豆杏、黄桃、大棚葡萄等经果林400多亩,经济收入480多万元。积极发展林业特色旅游,扶持家庭旅游农场4家,旅游人数1.5万人次,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当地居民就业513人。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完善能源资源计量体系和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开展能源计量审查,促进节能降耗。对辖区的重点用能单位安徽金冠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完成能源计量自查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监督检查,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计量数据管理以及能源计量工作人员配备和培训等能源计量工作情况开展定期审查帮助企业不断补充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部分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履行不到位,人员到岗率差,安全检查不彻底,安全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对扬尘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贯彻程度较差,被动处理扬尘问题;施工现场扬尘投入偏低,部分项目扬尘专管员存在安全员兼职现象,道路清扫、洒水、喷雾机械化程度差,现场保洁人员不足,导致扬尘问题反复出现,难以有效根治。
三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仍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切实推进全区绿色发展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开展 “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围绕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重点抓好“五控”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开展坚持节水优先,实施节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不达标水功能区达标建设方案和分年实施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行动,确保固废、危废规范贮存、安全处置。
二是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可再生能源应用意义及作用的力度,如宣传普及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本知识,提高建设、施工、设计等单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思想意识。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综合应用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制度,提高居住小区、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的太阳能热水普及率。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做好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管理服务并重,优化四最营商环境。继续加强企业监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四是做好垃圾分类后续相关工作。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持续推进,持之以恒的开展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实施全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结合道路市场化保洁推广垃圾分类市场化模式,整合资源回收站点,研究转运有毒有害垃圾处置的可行性,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晓率,提高居民参与意愿,努力培养居民垃圾分类好习惯,形成品质相山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