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根据《淮北市相山区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文件要求,我局共承担民生实事三项: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实施补助,消费券目标任务20万元;二是依托“15分钟阅读圈”建设,实施公共文化空间工程,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打造4个高质量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三是完成17场送戏演出任务,每个行政村送戏不少于1场。
二、完成情况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实施补助。通过引导经营主体,紧扣夏季消费热点,消费券发放目前已完成14万元。其中碧乐城五一期间发放25购50代金券1000份,7月发放25购50代金券1000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消费购物。淮北相山万达广场8月3日-4日,餐饮消费券9.9购20/50购100,共计发放500份;暑假期间,推出价值450元的畅享大礼包,礼包内包含大牌餐饮、饮品、小吃、娱乐游玩以及生活体验,优惠过后仅售135元,共计核销756张。
(二)依托“15分钟阅读圈”建设,实施公共文化空间工程。我局经过前期认真考察、选址,确定了市工人文化宫、相山区淮北图书城、锦华苑社区、滨河社区四个点。目前已建成并正常向公众开放。据统计,2023年8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参评辖区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总人次45万余次,每个公共文化空间平均服务人次超11万。
(三)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完成17场送戏演出
任务,每个行政村送戏不少于1场。为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工作,提升送戏进万村演出质量,将“送戏进万村”这一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成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确保广大农
民群众看上高质量戏曲节目,我局早谋划、早启动,严格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表演团体,在全市率先完成“送戏进万村”招标工作。5月底完成了17场全年演出任务。
三、公共文化具体开展情况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水平,依托基层文化站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0个文化站、8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0家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二是持续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服务职能。三是持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上半年定期在区图书馆举办“周末故事会”活动28次,参加人数1000余人次.
(二)开展丰富多彩群文活动。上半年以来,举办“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四季村晚活动3场次;举办草地露营音乐节4场次、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80余场次。
(三)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评选戏剧门类入围决赛作品公示》,由相山区文化馆演出的作品——淮北梆子戏《守 望》成功进入决赛;6月22日晚,2024年中国广场舞大赛(上海站)比赛在上海市奉贤区体育中心举行,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文化馆舞蹈队获得全国大赛第一名。
(四)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巡查工作,制定《相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物巡查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辖区文保单位日常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位。上半年对辖区6处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5个,已全部整改完毕。二是完成水牛墓滑坡防治工程与共姬墓平迁工作。三是结合春节、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519中国旅游日举办“非遗购物节”5场次、非遗进景区活动1场次,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热烈氛围。
(五)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全力提升体育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举办黄里杏花节迷你马拉松,举办“相BA”篮球赛、首届校园大学生篮球赛、2024“恒启 御龙国际杯”广场舞大赛、相山区纪念毛泽东题词72周年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暨相山区“行走大运河”健身走等活动赛事。二是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培训活动。举办中老年广场舞培训班1次、青少年围棋公益培训班1次。三是持续推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为确保完成1个口袋体育公园、2个百姓健身房、4个国球两进、5公里皖美健身步道项目任务,我局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对项目建设进行选址。同时,加快推进区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建设,完成科学健身指导中心选址和器材选配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农业、工业、商业和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倾力打造“文旅+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多元融合、业态创新”的农工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重要节庆日及赛事活动推出优惠让利活动,撬动市场,促进消费。
统筹规划布局,按照交通便捷、方便可及要求,优化“15分钟阅读圈”布局,科学布局公共文化空间。积极组织公共文化空间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读书学习互动交流、文艺节目汇演,举办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等方式,检验阅读、学习效果提供文化增值服务,打造多文化业态融合的社区阅读空间,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扩大文化民生工程影响力,彰显文化惠民实效。
加强“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演出质量。充分利用乡村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家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