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相山区发改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提质等核心工作,为全区经济发展平稳运行做出突出贡献。
一、2022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451.9亿元,增长0.9%,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276.6亿元,增长0.6%,全市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171.3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居全市第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1.6%,居全市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5.8%,全市第二位。
(二)聚焦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牢固树立“牛鼻子”理念,深入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和区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加专员、部门加载体、目标加序时、清单加闭环、倒查加问责、考核加奖惩”六项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2022年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3.7亿元,超年度目标14.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全省集中开工项目完成投资36.9亿元,超年度目标24.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全年省重点项目累计开工项目32个,开工率97%,居全市第一;全省集中开工项目累计开工项目33个,开工率94.3%,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171.3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居全市第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西山北路、淮师大相山附校等59个项目竣工建成;信息产业园二期标准化厂房、翌光科技OLED等56个项目启动建设,人才公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81个项目加速推进。
(三)聚焦政策研究争取资金支持
紧盯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等重大机遇,聚焦“两新一重”、产业发展、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凝心聚力谋划申报项目,积极向上协调争取政策,为重点项目实施夯实资金保障。2022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项目6批次共1.85亿元,分别是相山区萧濉新河体育公园项目、相山区曲阳街道托育中心项目、相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相山区王引河(渠沟镇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截至2022年累计获批双创信息产业园、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等政府专项债项目12个,累计下达专项债券资金19.31亿元,其中2022年度新增专项债券5.66亿元,支出进度100%。
(四)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统筹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黄里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家家悦综合产业园二期、高铁西站等项目顺利开展,绿金湖大湾区、凤凰新区项目积极谋划。家家悦淮北综合产业园一期、运河大观园、南翔云集已投入使用,隋唐运河古镇、万达、南翔云集等已形成各具特色、多元化、新业态的夜间消费经济示范点。做好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入库工作,针对各行业龙头企业企业,“一对一”制定帮扶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用足、用活国家、省、市级各类服务业扶持政策,帮助辖区53家企业申报市级2022年度新纳统入库和年营收增速超20%的政策奖励资金204万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深淮电子、多成电子等4家企业成功纳入战新企业库,2022年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1.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5.8%,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位。经济运行评议连续4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凤凰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带一产提三产,全面完善示范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持续推进,芳香小镇通过专家评审;健康食品小镇客厅改造施工完成,凤竹路东延施工已完成。
(五)聚焦社会服务增进发展动力
稳步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全区58家单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相山区202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2022年,全区共上报“双公示”信息5200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4656条,行政处罚信息544条。在市场监管、环保、工程建设等14个领域实施信用承诺制度,现共上报信用承诺书335条,“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格局逐步形成。有序推进节能工作。深入落实节能“双控”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对淮矿集团、蓝宇洗精煤、金冠玻璃加强能源督查检查力度;帮助指导第4.5代有机发光器件(OLED)产业化项目通过节能审查,及时向市发改委转报年产2000吨食品添加剂及系列氨基酸项目节能评审材料;开展节能审查,2022年总能耗下降6.6%;开展以“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为主题的系列节能宣传周活动,全区节能氛围进一步浓厚。正确使用审批权限。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关于调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初步设计审批职能与权限的通知》要求,做好区级权限内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交通、水利工程除外)及申请省统筹资金补助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批工作。缩短审批时限。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统一平台,实现发改、住建、环保等职能部门“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今年以来共办理企业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106.5亿元。
(六)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2022年相山区粮食产量合计3.9万吨,超出了过去五年平均基数0.3 万吨;完成10.74万亩粮食播种目标,我区优质专用粮面积80.82%,订单生产面积占比71.4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好贯彻和落实
一是贯彻落实重大政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省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找准我区产业与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契合点,特别是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深化与徐州市云龙区联系对接,加强和云龙区沟通交流,考察学习其现代服务业优秀工作经验,探索建立相云现代服务业共建园区。二是抓好经济运行分析。认真分析全区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把握经济运行突出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阶段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确保GDP、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二)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保障和服务
一是抓好项目谋划与实施。做好项目谋划指导,帮助镇街、开发区和区直部门深度挖潜,排出一批高质量的重大项目,动态完善区重大项目库。2023年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9个,年计划投资207亿元以上。二是强化项目调度与服务。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和区委区政府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坚持全区调度和专题调度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资金、环境、手续办理等问题,积极协调,主动服务,确保超为龙光学玻璃、姑速迪线路板等项目年内全面投产;光电科技产业园、精密制造中心等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优化完善季度动态考核制度,全面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深入研究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等重大政策支持方向,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认真谋划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并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的规划盘子,力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厂、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积极谋划开发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等领域重大项目,力争获批专项债项目2个以上。
(三)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抓好提质和增量
一是推进战新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三重一创”发展战略,围绕绿色食品(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两大主导产业,一手抓高成长企业的培育,着力扶持德兰和创、盛美诺生物等战新产业企业发展壮大,全力推进智茂宸、伯科电子等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打造省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一手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加快信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大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战新产业领域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企业的集中入驻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力争全年增长25%以上。二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增长的主引擎、优化结构的主方向、扩大开放的主窗口、改善民生的主阵地。发挥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核心地位和优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制定了《相山区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着“新阶段现代化美好相山”,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质高效、重点突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文旅项目建设、商贸服务业做优做强”不断扩大服务消费供给规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以优秀文化氛围、新业态经济模式、高质量活动体验服务于人民群众,加快康养育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体育、居民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幸福感。充分发挥源创客、汽车城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力争新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三是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凤凰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种植规模,多渠道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升示范园建设水平,积极打造国家、省级示范样板。着力通过芳香小镇考核验收,加快健康食品小镇年度建设任务。
(四)围绕重点领域改革,做好推进和落地
一是强化投资审批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把握产业准入政策,优化投资结构。依托安徽省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容缺受理模式,提高审批效率。二是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全面落实开发区标准地改革举措,优化用地控制性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
(五)统筹社会服务发展,做好完善和提升
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全区信用信息的全量归集与公示,完善企业与个人信用监管,开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二是全面落实节能降耗。贯彻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工作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能耗监控,强化节能督查执法,把好源头审批关,严控“两高”项目准入。三是认真履职抓好工作。真抓实干,做好民生工程、粮食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职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