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回应-卫生健康】淮北市疾控中心提醒:八月应注意预防这些疾病!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相山区信访局发布时间:2023-08-08 10:26

8月全国多地正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适宜蚊虫、蜱虫孳生和细菌繁殖。又恰逢暑假时期,人们外出旅游等活动增多。

淮北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重点防控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猴痘以及高温中暑,做好防蚊、防蜱,谨防叮咬致病,同时,不放松新冠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暑假期间还应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预防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经消化道传播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较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认真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2. 吃熟食,喝开水

3. 少吃生冷食品,食品一定要煮熟、煮透,尤其是甲壳类水产品的烹饪时间要充足,不可生食;喝开水,不喝生水。

4.生熟食品应分开

加工食物时生熟要分开,熟食要用专用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5.外出就餐注意卫生

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厅,尽量不吃路边摊,少吃凉拌菜、沙拉等生冷食物,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或分餐。

6.保持环境卫生

做好居家环境卫生,注意防蝇、灭蟑,及时清除垃圾,保持环境清洁。

7.有病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6月至9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中7月和8月为流行高峰。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家长,要增强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托管班等场所避免与有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海鲜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5.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

7.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3.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高温天气有利于细菌繁殖,食品腐败变质速度加快,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7月至9月是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时节。餐馆、食堂等集体供餐单位和家庭都应加强卫生管理。同时,我市已进入主汛期,未来一个月雨水较多,存在采野蘑菇误食中毒风险。

预防措施:

1.保持居家清洁

饭前、便后和食物制备前要洗手,保持厨具、餐具和厨房环境清洁。

2.防止病从口入

喝开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海水产品;尽量不食用隔夜剩饭菜,若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3.食材注意存放

购买新鲜食材,肉、禽类和海水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加工食材的厨具、餐具要生熟分开。


4.高温中暑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尤其是老年人,有时气温虽然并不是特别高,但因湿度高,通风条件差,也会发生中暑。

预防措施:

1.充分补水、补盐

夏季可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2.外出注意个人防晒

高温天气应尽量避免外出,如确需外出,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外出时应穿浅色宽松衣物,佩戴遮阳帽、遮阳镜、遮阳伞等防晒用品。

3.配备防暑降温药品

在户外活动或从事高温作业的人群,应注意合理休息,可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药物备用。

4.注意个人饮食、睡眠

夏季应清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保证充足睡眠,规律生活和工作。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多在38℃以上)、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为主,部分患者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在我省山区和丘陵地带多发。

预防措施:

1.保持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

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整齐堆放杂物,经常打扫禽畜圈舍,及时清除垃圾,避免蜱虫孳生。

2.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暴露

蜱虫活跃季节,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户外活动时,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等。

3.科学处理蜱虫叮咬

如发现体表有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若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非洲以外地区为非地方性流行地区,既往发生的猴痘疫情较少。但自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在我国部分省市也报告出现了猴痘本土病例。

与猴痘病例、密切接触者亲密接触存在感染风险,其他人群感染风险较低,因此,不必过度惊慌。

预防措施:

1.出入境人员。出境人员应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医 。

2.国内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一旦出现发热、不明原因皮疹(生殖器、口腔、手等部位)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与可疑感染者的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照看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7.蚊媒传染病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蚊虫发育速度快,蚊媒密度高,若被叮咬则存在患上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市民应提防蚊虫叮咬致病。

预防措施:

1.清除家庭中不同类型的积水,比如室外的盆盆罐罐,可翻扣过来清楚积水,一时不能清除的可放入少许食盐。

2.安装好纱门、纱窗,可以在纱门、纱窗上涂长效的杀虫剂。

3.使用蚊帐。

4.使用蚊香、驱蚊剂、电蚊拍、喷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