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重大项目支撑,深化改革赋能,以“区位优势”推动“发展胜势”
加速推动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皖北“两个加快”、高铁新区、凤凰新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扎实抓好新项目谋划和在建服务保障,有力带动投资增长,为全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度,加快张集乡村振兴产业园、瓦房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畅通城乡动脉,配合加快徐淮阜高速、淮宿蚌高铁、237国道拓宽、凤凰新区道路等路网工程建设。推进重点片区开发,稳步开展桥头、长园、南师大附属学校、泰屹“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征迁。结合孟庄、前垄子采煤沉陷村庄搬迁,开展空心村整治。
培育产业发展动力源。谋划建设相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蔬菜供应基地。抓住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壮大的“牛鼻子”,不断提升渠沟工业园区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抢抓新能源、再生资源等“风口”产业发展,推进锂电等新兴产业落地渠沟。用好产业链招商,全力招引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渠沟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芳香小镇、锦鲤文化生态旅游等项目,积极打造近郊型休闲农业。谋划红色鲁楼阻击战场“农文旅+”项目,扩展休闲旅游新场景。
持续发力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村“三资”监管,推进“村社分账”,加大对改革任务村的股权、股金的监管力度及跟踪指导,规范管理,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在全镇推行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30年试点工作,全面总结试点的工作做法,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试点经验,并做好工作总结。坚持“深化亩均论英雄”“标准地”等改革,学习借鉴“店小二”精神,不断优化渠沟营商环境,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大力实施“千万工程”,提升城乡品质能级,以“真金白银”加快建设和美乡村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关键点,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做好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良种繁育与主粮高产示范基地。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5747万元实施渠沟镇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工程。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争创省级设施农业示范镇。用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这块金字招牌,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利用淮北食博会、农民丰收节、合肥农交会做好“菊花+”、果蔬等渠沟特色农产品推介,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之路,当好长三角的“菜篮子”“果盘子”。
实现生态美丽蝶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相山窗口。做好秸秆禁烧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全年零火点目标。重点管控渠沟工业项目区,确保园区微站点数值不超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增强镇村两级干部保护河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意识,全面谋划渠沟镇西片区水系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项目。以水为脉,在瓦房村试点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村庄,打造“水美乡村 森林城镇”生态品质的和美乡村。试点开展数字化积分超市改革,整村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引导群众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树立“人人参与、实干得利”的鲜明导向,构建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机制。
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加快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塑造宜居宜业的空间格局,高标准打造瓦房村精品示范村,新增省级精品示范村1个,和美乡村中心村2个。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8公里。完善乡村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体系,提升乡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质量,谋划开展张集、瓦房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有效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集镇商业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辖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三、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以政府“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医疗有保障。资助困难家庭就读学生,确保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实施危房改造,确保困难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强与区直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发放各类补助资金,扎实开展10项暖民心行动,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强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质量、资金使用的管理与跟踪监督,让民生实事项目真正落地,惠及辖区群众。持续点亮农村道路,申报“安徽省农村公益事业奖补项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增加普惠托育服务,谋划钟楼康养项目。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深挖乡村民俗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体验产品。积极利用镇域学校等设施资源,举办农民运动会等乡土文化活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品质。在创新活动载体和丰富活动形式上动脑筋、下功夫,总结精品案例、树立特色品牌,倡导文明新风。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0万元,吸引农户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或参与土地入股,增加农民务工机会,及时分配分红收益。扎实推动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依托各村基层服务平台,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及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跟踪随访工作,进行就业创业帮扶,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淮北志成、淮海、华宇等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力争辖区内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应培尽培。
四、坚持系统观念,力推良法善治,以“绣花功夫”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弘扬社会美德新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加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宣传,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文明程度。涵养德治文化。评选“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美家美院示范户、身边好人”等群众身边好榜样。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发挥社工站作用,做好“五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新课题。辖区党员干部带头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践行者、监督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夯实社会治理德治基础。
五、加强政治建设,积聚群众力量,以“绝对忠诚”建设现代政府
坚定信念筑牢思想根本。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足全局、服务大局,推进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渠沟落地,以忠实行动彰显忠诚本色、以过硬举措展现过硬担当。
坚持初心永葆为民情怀。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让党的理论和决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掌握党的正确主张,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基层群众、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集体智慧。大力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多“往矛盾窝里钻”,真正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坚行法治忠诚履职尽责。依法明确职能定位,完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村便民服务点建设。
坚守廉洁建设有为政府。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始终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多措并举深化廉洁教育,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发扬斗争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严格廉政风险防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政府部门要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财力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老百姓“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