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全力推动“衔接并轨”筑牢低收入人口返贫防线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作者:相山任圩街道办信息来源: 淮北民政公众号发布时间:2024-01-29 16:54

淮北市以落实政策为牵引,加强制度设计和供给,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由“衔接”变“融合”、“双轨”变“并轨”,取得初步成效。

一体部署推动。一是提升层级推动。市政府印发《淮北市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实施方案》,建立市、县(区)民政、乡村振兴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现路径。二是坚持四个纳入。将“衔接并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要点、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专题、绩效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工作评估等,一体部署、一体推动,持续压实责任。三是强化跟踪问效。把“衔接并轨”工作纳入常态化督查考核内容,建立走访调研、业务指导、跟踪督办机制,注重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救助帮扶成果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情况的绩效评估。2023年,开展市级集中督查考核3次,开展两轮问题整改,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人员高效整合。一是建立一个专班。县(区)、镇(街道)成立了以县长、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民政、乡村振兴、医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将社会救助和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纳入工作专班负责具体业务,专班统筹推动“衔接并轨”工作。二是实现二网合一。整合村(社区)两委班子、社会救助协理员、乡村振兴专干、村组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建立3654个“主动发现”网格,开展日常动态监测救助帮扶工作,实现了防止返贫工作网格与社会救助工作网格“二网合一”。同时,注重对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流程优化融合。一是统一申办窗口。强化33个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和390个社会救助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试点建立“低收入人口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设立低收入人口申请受理窗口、认定窗口、综合救助窗口,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一站式保姆服务,同时开通12345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皖救一点通”网上申办渠道,提高了办理实效和群众满意度。二是简化办理流程。在工作专班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每年开展集中排查一次,专班日常入户走访群众时填写一套排查表格,一次性告知群众申请认定为低收入人口的条件及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按照低保申请流程提交一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根据5类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一次提交评审会议进行审核认定,实行分类管理和常态化救助帮扶。

认定体系互认。一是明确五类对象。二是制定认定体系。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900元为监测范围,综合物价指数、劳动能力、因病因灾支出及“两不愁三保障”等因素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体系。2023年,修订完善了《淮北市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等低收入人口救助,户占比提高至77.1%。

信息聚合赋能。一是汇集部门数据。依托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汇集乡村振兴等10个部门的低收入人口救助信息和需求信息512.98万条,健全跨部门信息互通、风险预警、协同处置机制。二是快速处置预警。民政部门每月开展大病患者、重度残疾等信息数据比对,设置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将在库监测的低收入人口住房、教育、就业等各类救助需求信息分类直达相关部门,线下组织人员对风险预警进行核实,及时将符合低收入人口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监测帮扶,各部门给予相应的救助。2023年,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6.33万人,协同处置监测预警信息和各类救助信息20322户50986人。

政策统筹衔接。一是注重兜底保障。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主,对五类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针对脱贫户、监测对象,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根据其返贫致贫风险、发展能力和实际需求,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二是突出两业带动。统筹产业、光伏、小额信贷等方面帮扶政策的分标准适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增强低收入人口产业帮扶和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2023年,各级财政到位衔接资金3.2亿元,带动就业1991人;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光伏发电、小额信贷等助力4000余人增收。三是购买专业服务。政府为低收入人口购买助业、助残、家庭清洁、社会融入等第三方专业服务40万余次,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站点”,为低收入困难群众免费提供休闲娱乐、康复义诊、法律援助等服务,受益人群近2万人。四是汇聚慈善资源。在全省率先建立淮慈救助帮扶信息平台,通过“线上申请、线上链接、线下服务”方式,实现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信息与慈善救助资源信息实时共享、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