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相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相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21-01-29 08:01

相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6日在相山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相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朱 龙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是相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了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5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财政总收入增长1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先后荣获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优秀等次、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安徽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安徽省健康促进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等称号。相山区健康食品小镇跻身中国特色小(城)镇50强。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取消除夕敬香祈福等大型聚集性活动的防控部署,在全市率先实施社区封闭管理和党员“三报到”制度,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合力,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工作人员零感染,涌现出任荣等一批抗击疫情先进典型,交上了一份彰显“相山担当”的优异答卷。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自觉投身抗击疫情工作的51万相山人民,以及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印发《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战胜疫情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建立“一对一”包保企业机制,有效解决防疫物资保供、物流运输等问题,帮助企业获取贷款融资1.17亿元,13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获批专项再贷款1.91亿元,减免国有房产租金250.4万元。为企业减税降费1.05亿元,解决用工缺口2397人,发放稳定就业补贴128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加快推进

打好经济止滑企稳攻坚战,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出台《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相山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技改项目20个。新增阜邦生物、奇扬智能等14家规模以上企业,雷鸣科化获得第八届市长质量奖,金冠玻璃、正大源获评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尊龙环保、油西建材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产品,曦强乳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金富士、金冠玻璃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成功挂牌。依法处置“僵尸企业”5家,盘活土地341.46亩,全年工业投资增长6.8%,技改投资增长22.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相山,与淮北师范大学联手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源创客获评国家众创空间。杨府锦、果力智能、贝宝食品等17家企业与江南大学、上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新增合作项目9个,登记科技成果63项,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数达30家。持续推进万众创新,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79件,居全市首位。

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产业。南翔云集文化特色街区、运河大观园加快建设,盉街开街运营,新零售数字科技产业园注册入驻企业36家,商业新业态加速形成。出台《相山区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发展夜间经济,隋唐运河古镇--隋唐草市获评“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渠沟镇获评省级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作示范镇。凤凰山绿色食品博览园和渠沟镇钟楼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狠抓项目建设,成立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实行重点项目动态考核和“四个一”推进机制,抓重点,带全面,全年实施项目212个,实际投资16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7%。今麦郎饮品、盛美诺等36个项目竣工建成,铂悦府、龙源里等55个项目开工建设,大学科技园二期、信息产业园(一期)标准化厂房封顶,产业转型支撑力和贡献度稳步上升。

(三)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加快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山东路、梅苑东路、桓谭东路建成通车,维修损毁路面4万㎡,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建成桂苑东路、凤凰山路街头游园,新增绿地4.2万㎡。投资6842万元对33.44万㎡的22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6795户。

有序推进凤凰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渠沟镇、凤凰新区、信息产业园、黄里景区等重点片区规划。采煤沉陷区治理一期、黄里景区基础设施等10个项目获批专项债资金83.4亿元,已发行4.6亿元。8公里供电双电源线路、2.2公里西山北路管网、4.7公里人民西路主体工程完工。相山经济开发区相凤路、凤贤路、凤竹路、鸾凤路等3.98公里道路建成,684套人才公寓交付使用。淮宿蚌城际高铁、信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淮水北调供水管网、国安管道集中供热等项目开工建设,徐淮阜高速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城市加速向西拓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芳香产业扶持政策,开展特色经济作物保险试点,渠沟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新增淮优品牌3个,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4家、产品12个。培育年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6个。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乡道改建工程3公里、“四好农村路”养护水平提升工程3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6公里。投入40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惠及1.2万户农村居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完成3750户年度改厕任务,张集、徐集、瓦房、鲁楼通过省级示范村验收,郭王村获批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树牢文明创建“主战场、主力军”意识,健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施八大专项提升行动,为淮北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贡献“硬核”力量,获得六个国字号荣誉,实现五大文明创建大满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四)坚持绿色发展,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全面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量化考核机制,严格落实“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措施,规范餐饮行业油烟监管流程,秸秆禁烧连续七年实现“零火点”,PM2.5平均浓度49.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优良天数比率71.3%,同比提高12.7%。

坚守生态红线底线,完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划定调整。完善河(湖)长制,实现主要河流全断面智能化管理。投入870万元实施申家沟、老刘河沟水环境治理项目。 2个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均优于控制目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获得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550万元。完成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获评全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新增植树造林476亩,森林覆盖率达25.2%。

(五)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参与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证照管理一体化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型建设项目验收时间压减到22个工作日。推动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公共用车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被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

持之以恒推进招商引资,成立18个驻外招商团组,围绕绿色食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服务业,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产业链招商,新签约项目50个,新开工项目33个。今麦郎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运营,双创嘉智能光电、深圳强顺兴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招商项目数量和质量迈上新台阶。投资10亿元的家家悦综合产业园项目创造了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130天的“相山新速度”。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交流合作,与上海莘庄工业区、浙江省长兴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在项目引进、园区共建、人才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外贸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成功举办安徽省调味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积极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合肥农交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892万美元,新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4家,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2亿美元。

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总体方案,开展涉嫌非法集资专项清理整顿,打击非法集资企业2家。强化预算执行和刚性约束,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债务规模风险可控。

(六)坚持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领域支出14.5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5919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4.7%。城乡居民医保参保24.69万人,超年度任务12.2%。城乡医疗救助支出489.2万元,救助5303人次。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新增医疗机构17家,区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市人民医院与渠沟镇卫生院、南黎街道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城市紧密型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建成三级养老服务中心92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2019年度全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中位列全省第四名,获省政府表彰。

推深做实“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推振兴”专项行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四季攻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实施扶贫项目18个,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投资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第二实验小学恒大校区等5所学校,可新增学位3560个;推动11个小区配建幼儿园转为公办园或普惠园,提供普惠性学位3600个。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合作共建淮北师范大学相山附属学校。投资357万元建设社会足球场6块,拓展青少年课外活动空间。

加快法治相山、平安相山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成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4个。强力推进破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累计办理转移登记房屋50700套,仁和小区等一批群众关心的难事得到切实解决。扎实做好源头管控、矛盾化解,信访工作受到省委通报表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被列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区。相山经济开发区获评安徽省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业园区。

(七)坚持务实担当,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抓实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以严实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全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2%。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增强政府决策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84件、区政协委员提案49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承办省长热线41件、市长热线7180件,回复网民留言556条。

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防动员、消防救援、民族宗教、退役军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科普、侨务、双拥、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实现了“十三五”胜利收官,为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创了转型发展和品质相山建设新局面。

五年来,相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71.3亿元增加到39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89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从12.2亿元增加到19.03亿元,年均增长9.3%。建成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1个,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来,相山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开发区主导产业由食品制造单一产业成功调整为食品制造、信息技术两个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坚持巩固提升服务业优势,预计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257.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2倍。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3.28万亩,黄里笆斗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品牌。预计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33.3:65.5,二产比重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相山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57个棚户区改造、54个市政重点项目征迁安置和48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凤凰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国家首批示范园,芳香小镇、健康

食品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相山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民生领域支出持续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824元和15299元,年均增长7.5%、8.9%。新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12所、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10445个。获评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每月460元、210元提高到641元。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开展,获批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七五”普法圆满收官,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五年来,相山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开发区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凤凰山实业公司转型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开发区发展活力。出台《加快相山区企业上市(挂牌)及直接融资工作实施方案》,九天测绘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辣魔王、思朗包装等53家企业在四板成功挂牌。对外经贸联系更加活跃,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是“十二五”的1.77倍。过去五年,我们打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组合拳”,相山发展跃升到更高层次,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各位代表!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这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是我们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支持监督和全区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职工,向驻区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相山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资源供给还存在短板;发展要素集聚不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少数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工作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还存在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二、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品质相山建设新征程

根据《中共相山区委关于制定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品质相山,明确了今后五年相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战略叠加、转型加速推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共建共享,实现相山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引领区。深化“放管服”、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学习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强化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领域合作。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加快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建设,提升相山到苏鲁豫皖周边城市的通达性。打造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代物流运营体系,提升物流竞争力和辐射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打造创新型城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区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和中科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相城英才计划”,着力营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数字相山,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和绿色化改造,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三重一创”建设,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两个百亿产业集群,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力争工业产值和税收实现3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目标,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加强与淮北矿业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地企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四)坚持“两山”理念,加快打造全域绿色融合发展样板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效应,打造新型智慧城区样板。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整体工程。加快凤凰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集聚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打造产业强、生态美、生活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乡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近郊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争创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行动,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和秋冬季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完成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相山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争创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加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五)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快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创造人民更高品质的生活。改革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发展、一体化布局,发挥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作用。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相山建设,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卫生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持续开展“铸安”行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深入推进法治相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争创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相山。

三、奋力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品质相山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寻找机遇,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实现新时期相山新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按照区八届五次党代会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阶段现代化品质相山建设,抢抓发展主动权,全力跑出加速度。把握好四个关系: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要知难而进,在更大的格局中定位、进位,不能安步当车,不能贪图安逸。要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研判形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产业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找准突破口、挖掘新动能、培育增长点。要把握好“近”与“远”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远近结合,分清轻重缓急,对标对表目标任务,合理安排节点进度,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力度改善民生。要把握好“谋”与“做”的关系,谋深谋实、善作善成。紧紧抓住投资这个牛鼻子,以投资增效益、增实力、打基础,做到投资总体规模和增速比2020年有明显增长,投资结构比2020年有明显改善。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开放带动,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以开放带动促进内外联动,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全链条精准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意识,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制定产业招商指南,完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加强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加大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促进产业集聚,在产业集聚中实现转型升级。引进超5000万元工业项目2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积极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认真办好2021年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VR产业峰会。

全周期攻坚项目建设。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形成“跟踪洽谈一批、签约开工一批、建成投产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实行重大项目分级调度和项目进度动态考核制度,加快创蓝电子、裕维鑫达等项目建设进度,投产工业项目20个以上。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投产企业、“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纳税千万元以上、营业收入五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培育库。培育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2家、淮北市知名产品2个,创建省质量强区。实施工业项目建设攻坚“三百”工程,全年谋划储备超5000万元工业项目40个。积极争取省重大项目用地指标,提高产业用地比重。

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完成综合窗口改革,建成区政务服务中心智能化大厅和开发区政务服务分中心,推动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向基层延伸,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办事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费心。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更加安心、更有信心。建立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制度,有效激发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融资服务,让企业融资更便利。

(二)坚持工业强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相山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20个以上,全年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模式升级,力争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推广应用机器人20台以上。争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家、绿色工厂2家、智能工厂1家。开展僵尸企业和闲置低效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全年盘活用地1000亩。支持淮北矿业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创新发展。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强“三重一创”建设,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金维氨支链氨基酸、台一盈拓智能制造、捷普电子精密配件、信息产业园二期、大学科技园三期、今麦郎二期、家家悦综合产业园二期、德兰和创二期、盛美诺二期等工业项目,打造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奖励和税收激励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谋划培育未来产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平台,谋划智能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积极发展中医药、医疗电子和可穿戴设备等大健康产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全面提速开发区建设。突出开发区工业强区主阵地、主引擎、主力军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提升开发区在全区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税收中的比重和贡献。实施“标准地”改革,提高项目入驻效率和单位土地效益。深化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浙江省长兴县等发达地区务实合作,创新合作共建方式,推进沪皖相莘产业园、浙皖相长产业园建设运行。加速推进信息产业园建设,建成运营信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深淮电子、多成电子等印制电路板项目,开工建设供水、供电、道路等一批配套工程。着力引进投资和融资担保机构,促进园区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持续压减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领导班子监管,防范运营风险。推进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高素质校长队伍。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探索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集团化办医新机制。

坚持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确保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以上,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5项。完善“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谋划建立信息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院,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市级、区级科技研发项目。务实推进和淮北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双创平台质量提升行动,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建1-2家双创平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坚持引才聚才育才并重。制定在淮高校人才引进支持办法、相山区紧缺人才目录和引进支持政策,建设人才公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落户相山。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同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组建专业化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创业辅导,举办创业大赛,遴选支持一批创业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新增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2个。支持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创建爆破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0件以上,企业专利申请增长10%以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四)坚持强化主城区功能,奋力畅通区域经济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创新,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引领区。

大力建设教育医疗高地。着眼打造苏鲁豫皖地区教育高地、医疗服务高地,积极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建设淮师大相山附校,与淮北市人民医院合作建设城市医疗集团,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强医疗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中心,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新建尘肺病康复站2个,建成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线上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商业业态,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着力打造苏鲁豫皖交汇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50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达34家。引导金鹰、万达等商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业创新转型,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加快南翔云集、运河大观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小店经济,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3个。培育壮大淮北特色品牌,和淮北市传媒中心合作制作《第九菜系》美食节目,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加快家家悦综合产业园、渠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新型专业市场、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完善养老托幼、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推动消费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5家。

着力建设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突出产业融合、区域联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黄里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推动黄里景区和相山风景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西山北路、游客中心、濉河体育公园等项目,举办第五届黄里杏花节,打造自然景观旅游板块。建设钟楼淮海战役支前纪念馆,改造提升上海知青馆等红色文化站点,创建皖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板块。推进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城市档案馆、规划馆等资源整合共享,支持相关单位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推进芳香小镇、鲁楼花卉产业、两岸田园建设,打造乡村研学旅游板块。支持淮北建投集团开发保护大唐发电厂工业遗存,完善凤凰山绿色食品博览园研学功能,打造工业体验旅游板块。

(五)坚持为民建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公园城区

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构建老城新区“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实施西园中学西等7个棚改项目,改造棚户区8.1万㎡,竣工交付安置房22万㎡。实施老城区街巷道路新建、提升工程,加快新兴路、科技西路等断头路建设,改造友谊巷等街区,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加快建设凤凰新区。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凤凰新区综合交通、防洪排涝、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联通,协同推进淮宿蚌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G237钟楼至萧县段改扩建工程,打造皖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城市西拓,编制综合开发方案,推动人民西路、西山北路建成通车,启动淮海西路、渠沟西路、栖凤路6公里市政道路和刘河沟、洪碱河生态公园建设,实施桥头片区开发,统筹推进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开展刘东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建设10万㎡避险搬迁安置区。

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坚持“721”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和城管执法进社区,主动加强日常管理,做到问题有人管,处置更高效。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年行动,全面推进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建立物业服务收费使用情况和居民缴纳物业费情况双公示制度,建立物业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挂钩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居民不满意物业服务企业退出机制和城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闹心事。持续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作用。提高环卫保洁作业质量,切合实际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六)坚持乡村振兴,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夯实“农业强”基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基层防汛抗旱预警体系,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制定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芳香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黄里石榴、笆斗杏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绿色果品标准园。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个,新增省追溯平台注册登记企业5家。抓好动物疫情防控,稳定生猪生产和畜禽养殖业规模。

找准“农民富”路径。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培育区级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个。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群众和相对困难群体在乡村振兴框架下实现自我发展和收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520元。

绘就“农村美”画卷。统筹编制渠沟镇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完成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建制村双车道改造8公里,扩面延伸12公里,新建乡村等级公路5公里,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路段20公里,推动连通永城市陈官庄及萧县青龙集、王寨、祖楼等级公路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徐集污水治理试点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七)坚持系统治理,打造全域绿色融合发展样板区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战。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开展开发区工业企业环保达标攻坚行动,对工业企业环保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按技改政策给予补贴。健全水质定期监测制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支持渠沟镇争创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森林村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及成果巩固,实施王引河、湘西河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抓好土壤污染管控修复。加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土楼、红星等11个片区242万㎡雨污水管网建设。加强雨水收集利用,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八)坚持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织好社会事业网。发展康养产业,建设街道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托育照护服务管理体系,新增5家托育照护服务机构。推深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国家试点区工作。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织好民生保障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相山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和省级大学生返乡创业基地。提供创业担保贷款4000万元,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和流调溯源,切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依托市医保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医保中心信息分中心,统筹推进定点医药机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全覆盖。

织好社会治理网。强化底线思维,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相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扎实开展“1+11+N”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科学知识普及,争创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区。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2021年,区政府将继续围绕广大居民关心的问题,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山区实验中学、滨河学校等6所学校,新增学位6780个。二是实施新华巷两侧小区、科委小区等25个城镇老旧小区95.69万㎡、310栋居民楼改造工程,惠及居民8063户。三是加快推进金鼎世家、田庄二期等6个棚改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改善5000余户居民居住环境。四是实施200户孤寡、留守、特困等特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五是推动全区公立幼儿园开设托育班,新增5家民营普惠性托育机构,增加托位300个。六是实施公园城市提质行动,建设滨河体育公园等公园游园,改善人居条件。七是提升运河古镇、淮海路商圈、淮北火车站商业综合体等街区消费品质,开通夜间公交专线,方便居民消费。八是建设“四好农村路”10公里,开通渠沟镇南环线公交班线,让农村居民出行更便捷。九是实施钟楼、郭王、刘楼、张集4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工程,巩固农村垃圾、厕所治理成果,提升农村饮水设施运营管护水平。十是实施“你点我检”食品安全工程,对冷链食品、餐饮企业、学校食堂、食品生产企业和中央厨房实行智慧监管,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权为民所用的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升履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提高政治引领能力。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巩固深化“三个以案”主题教育成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让各项决策更接地气。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提高执行落实能力。永远保持一往无前、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夙夜在公、殚精竭虑的工作常态,解放思想,多想成事的办法,紧抓落实,多做发展需要的实事。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改进督查考核机制,以严格的督查抓落实,对区委安排的重点工作、区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区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实行责任分解、点名交办、限时办结,确保每项要求都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四)提高廉洁从政能力。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整改省委巡视反馈问题,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毫不放松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压减公用经费10%以上,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盯紧扶贫项目、土地利用、招投标、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征迁安置、民生资金等重点领域,狠抓制度落实,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以政府的“清廉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品质相山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相关名词解释

1.“六稳”工作: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任务: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党员“三报到”制度:疫情防控期间,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用,经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究,建立市直和区直单位、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三报到”制度,即市直单位到街道报到、领导干部到社区报到、普通党员到社区报到。

4.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5.“四个一”推进机制:即一个重大项目、一个推进专班、一张进度图、一个问题清单。

6.文明创建八大专项提升行动:即公益宣传提升行动、环境秩序和物业管理提升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四防建设”和交通秩序提升行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窗口行业服务提升行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食品安全与五小行业提升行动。

7.文明创建六个国字号荣誉:东街道办事处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西街道安康社区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渠沟镇徐集村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古城路小学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张秀丽家庭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东山街道翰林社区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8.五大文明创建大满贯:即安徽省文明城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

9.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总体方案:“1”是总体方案;“9”是政治领域重大风险、生物安全领域重大风险、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对美经贸斗争重大风险、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对外工作领域重大风险、党自身面临的重大风险专项方案;“N”是其他领域或特殊的重大风险专项方案,如自然灾害风险、生态环境风险、房地产办证遗留问题风险、涉军涉教群体信访风险、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

10.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即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11.三个以案:即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

12.三大革命:即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

13.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拿出更大勇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更多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4.两个更大:一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二是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推动全省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经济结构实现新的更大优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生态环境实现新的更大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新的更大进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的更大提升。

15.三重一创: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16.标准地:指带着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一系列标准进行出让的建设用地。

17.“721”工作理念: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

18.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9.“1+11+N”安全专项整治:“1”即1个总体实施方案;“11”即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的11个专项实施方案;“N”即根据我省实际在特种设备等11个重点行业领域增加的专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