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相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21-01-01 19:20

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要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落实“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社区经济做活,城市做靓”的工作思路,坚持做到在管理城市中树形像,在服务城市中求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预计将圆满完成“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和战略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9.39亿元,是2000年的2.57倍,年均增长20.8%;人均生产总值27224元,是2000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6%;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是2000年的3倍,年均增长25.2%,人均财政收入3093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化水平较快提升,全区已形成以机械加工、建材、纺织产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型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渠沟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城郊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中有升,房地产、中介、物流等新型产业和社区经济加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占我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9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8:22:70调整为7:19:7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预计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是2000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8.8%。“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呈现出国资、民资、外资同时拉动,一二三产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渠沟镇已完成西迁,形成以土楼为中心的城镇格局,乡村公路面貌大为改观,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迅速扩大。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全面完成,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农村税费改革深入人心,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增势强劲,大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2亿元,增长速度平均达到64%

民生工程扎实有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51元,是2000年的1.1倍。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卫生事业有长足进步,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人口与计生水平稳中有升,城市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信访形势日益好转,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科技、文化、体育、环保、档案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信访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经济整体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的时期,这些都孕育着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新一轮的飞跃。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区经济既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给予中部地区大力支持,促进中部崛起,同时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支持能源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我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支持淮北煤炭深加工。这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重化工业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为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是沿海地区产业的加速转移,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产业基础。随着东部沿海加工制造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我区作为淮北市的主城区,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战略地位和东向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优势日益显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资金、技术的转移,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具潜力、成长最快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四是皖北地区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将淮北列为全省优先发展的五个百万人口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也确立了建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和最宜人居、最宜创业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主城区,我区应抓住时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重点加快南部和东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区在安徽城区中的等级和地位。

从自身优势看,近年来,特别是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方向,坚持大开放,实施大投入,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区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区经济呈加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市县区前列。二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企业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主城区框架和城市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五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全社会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社会稳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六是全区上下政通人和、心齐气顺,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气氛浓厚,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这些都为我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较低,园区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困难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等等。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纵观全局,“十一五”时期,相山区经济发展既有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即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我区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全力推进我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定不移的加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为基本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跨越式发展,奋力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

(二)战略目标:2010年,全区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城区。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增大,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双翻番”,位居全市前列;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二产比重逐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达到5:30:65左右。

——主城区现代化形象充分展现。按照我市“东进、西延、南扩”的整体发展布局,把东山、任圩、南黎及曲阳街道办事处的发展融入新城区的发展。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城区,在安徽城市主城区中的能级和地位明显提升,个性和魅力进一步显现。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更加和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引进取得新进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生态化、园林化,绿化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60%35%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战略方针

1、坚持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要素保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崛起。重点发展加工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纺织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2、坚持加快城市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加速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协调推进城镇发展,努力把相山建设成为安徽最宜居住的城区之一。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推动城乡产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3、坚持招商引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施“远交”、“近接”,优化外贸结构,提升经济外向度,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使外来投资成为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支撑。

4、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全民创业战略

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推动全区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5、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推动战略

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机制、财政税收机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6、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理念,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和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工业经济比重,推动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

1、加快园区经济发展。

把发展壮大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构筑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板块。坚持以完善功能、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创新体制为目标,增强工业园区自主发展、滚动发展的能力,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科学管理方法,使其成为外来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聚集区和全区经济的增长源。立足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持久力和集聚力,强化园区幅射功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尽快形成低成本、高效益、密集型的产业群,真正发挥园区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到2010年建成占地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企业实现年产值15亿元以上。

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和产业升级进行引导,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强对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产业配套规划,制定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加工、销售、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以及生活后勤等配套服务,切实提高我区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以信用担保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贷和融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全面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推动企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力争2010年重点骨干企业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结合实施名牌战略和质量经营战略,引导企业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到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重达到70%以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立足我区现有的技术,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培育核心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能力、主业突出、支柱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我区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骨干龙头企业,集中配套地实施政策支持,在项目建设、产业招商、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与创新、投融资服务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建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10家。

5、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督促企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持合理的工业建设用地储备。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增创环境优势。加强对新、扩、改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的环保审批率和执行率均达100%。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严格控制污染源。

(二)进一步抓好“三农”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发展近郊型现代化农业的思路,以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思维理念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积极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集体、社会共同投入的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逐步增加区、镇两级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厨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着力抓好新农村试范点建设。集中精力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引路作用,以李楼新村、任井、梁庄、渠沟、陈庄等村为试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充分发挥我区现有资源优势,逐步实现全区五个种植业优势产业带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发展特种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40%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正大源饲料公司、曦强乳业、天宏集团等,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和基本农田林网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田的综合抗灾能力。“十一五”期间,农田旱涝保收率达到95%以上,解决西片区平楼、大楼、油坊等村的饮水困难,林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林木覆盖率由当前26.7%上升到35%。全面实施以西片区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信息五大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改扩建设,努力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十一五”期间,新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建设果蔬配送中心1个和储量千吨的果蔬保鲜库1个。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完善农技服务网络,建设从科研到普及的农业科研推广机制。切实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推广良种、优质高产栽培、设施农业等多项农业适用技术。“十一五”期间,成立蔬菜、水果、食用菌、养殖等10个专业协会,建立2个农业信息网站。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扩大畜牧、水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积极开拓农业外部增收途径,大力发展村、镇企业及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产、三产,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仓储、保鲜运输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三)加快商贸流通建设,壮大发展服务业

以推进城市化和扩大服务贸易为契机,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强化综合服务功能。

1、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重点建设辐射能力较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粮油、农副产品、工业品等方面重点培育1-2个在淮海经济区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批发市场,逐步扩大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以超市、仓储式商场和大型购物中心等为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立足区情,精心打造商贸中心区,以城市扩大区域为契机,壮大现有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规模。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和整体水平,打造老城区商品流通中心和新城区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和物流中心。

2、大力发展房地产、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继续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现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进度,积极稳妥地实施东山办、相南办、人民路办事处等辖区旧城改造,充分挖掘房地产开发潜力,建立高度商品化、规范化的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物流、连锁、信息、中介等现代产业,不断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四)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坚持把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大开放、大投入、大项目、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一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增加有效投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改进政策投资服务,有效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在25%以上。

1、加快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动态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梯次推进的格局。一是抓在建项目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加快中德液压机械、三辰搅拌、协力矿山洗选设备、中药材批发市场等重点在建项目进度,力争早投产、早见效。二是抓规划项目开工。千方百计推动规划项目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正大源绿色饲料、任井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王山庄和老年公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创造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开工。三是抓项目储备。注重做好商贸流通、加工制造业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储备工作,保证建设项目正常接续,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积极争取国债和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05年起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投资重点基本明确,新增国债资金在安排上继续体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对农村医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区应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做好国债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争取和使用工作。认真筛选一批农村中小学改扩建、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省、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搞好资金配套,有效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3、强化投资体制改革,主动做好项目服务工作。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准确把握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质,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提高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和使用效率,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一是切实转变投资管理理念,管住管好本级政府应该管理的投资项目,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除对重大项目和限制性项目进行经济安全、环境维护、资源利用等方面核准外,其他项目均改为备案制,真正把投资决策的自主权交给企业。二是切实落实好改革具体措施,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全面启动社会投资,推动社会投资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抢抓机遇,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实施东向战略,建立大开放格局。

实施“远交”、“近接”,全力打造大开放格局。加强对苏浙沪及港、澳、台招商,在沿海发达城市建立招商引资的“窗口”。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观念、体制、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的合作,融入淮海经济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优化外资结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纺织、食品、电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力争在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和中介服务等领域在外资利用上实现新突破。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形成产业特色和聚集效应。“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高科技企业35家,累计招商引资达到30亿元以上。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健全招商机制,建立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招商队伍。积极开展以商引商、企业招商、委托招商、资源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招商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富商、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热情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

3、积极开拓对外贸易。

积极培育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外贸经营主体,紧紧抓住国家进出口经营权审批政策放宽和门槛降低的机遇,鼓励我区产品出口企业开展进出口自营业务,提高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壮大我区外贸出口队伍,提高我区产品的出口份额。到2010年,力争全区出口产品交货值突破1亿元。

(六)坚持“双百双宜”城市目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目标,按照“东进、南扩、西延”的城市发展要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集聚人口和产业,提升城市化水平。

1、提升主城区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功能。

按照“双百双宜”的要求,以新城开发和老城改造为重点,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和其它功能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提升主城区的承载力和集聚力。依托相山自然景观,充分利用主城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山水相依的新型山水生态园林区。加快新区房地产开发,建设一批档次高、功能优的居民住宅,提高居住质量。按照降低密度、优化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的要求,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十一五”期间完成旧房改造面积300万平方米。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到2010年,把相山区建设成为安徽最宜居住的城区之一。

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区域规划。积极扩大城市规模,集聚产业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积极实施西片区大开发战略,发展近郊农业和新型工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将渠沟镇建设成为全市最具投资兴业环境的现代新型城镇。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尽快形成农村与城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人口发展的同步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率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道路。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体系。

继续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系统,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乡村公路建设任务,新增道路30公里,形成循环畅通,四通八达的城乡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班线客运和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到2010年全面完成“村村通客运”工程和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形成以区为中心,镇、办、行政村为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体系。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安全信息网络体系。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化工作,建立我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实现政府部门工作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全面推进农业、流通、服务、教育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区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力争实现网上办公。

(七)提升要素资源的承载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经济扩张需求与土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积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重视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

1、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能力。

通过采煤沉陷区填埋、土地整理等措施,加大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对土地调查、分类等手段,加大土地收储、收购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供需平衡。按照“有所保、有所控”的供地原则,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优先保证重点急需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相对集中项目用地,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2、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蓄水、引水、节水并举。大力推广低压灌溉、防渗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相山。加强园林绿地和景观工程建设,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创造有“园林城市”特色的城市风貌。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乡面貌,把相山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碧、天蓝的绿色家园。“十一五”初期,确保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5%以上,努力实现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区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区划要求,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5%以上。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在各行各业广泛推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倡导循环经济理念,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强化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以市场取向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序,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增强政府调控市场能力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政规范的行政综合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不断优化发展政务环境。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行政事业工资、社会保障和政府机构运转的支出需要,重点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农村倾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增强纳税意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3、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将适合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构筑新型银企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促进创业投资体系的发展,基本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购销,推进粮食直补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理顺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重点扶持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和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业建设以及社会事业。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开创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新局面。

6、构筑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

围绕发展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产权、技术、商品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造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相山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相山。

1、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抓好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力争科技对我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

2、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益,增加人才总量,盘活人才资源,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山区人才流动科学化、有序化,努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环境。

3、实施富民工程。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群众的经营性收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机制。通过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做好维权维稳工作。积极实施农民增收计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加快社区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我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为基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职能由事务型向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转变;社区管理由行政化管理体制向自治体制转变;社区工作模式由以上级指令为轴心向以群众需求为轴心的转变,高标准建设社区、高水平整合社区、高质量服务社区、高效能经营社区。“十一五”期间,全面解决社区“四有”问题,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努力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逐步覆盖我区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建立“金保工程”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基础建设,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实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将城镇失地居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广泛筹集扶贫救困资金,对弱势群体和因病致贫、因灾致困的群众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6、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大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和社会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强化食品卫生、医疗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就医安全。积极整合卫生资源,深化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外资、民资参与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和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建立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实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到2010年,全面建成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保障三大体系。

7、发展先进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

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使全区的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及人均拥有量达到全市领先水平,综合文化实力居全市前列。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通过在农村实施“杜鹃花工程”、“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促进全区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以群众性体育带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全省文化先进区”目标。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继续加强国土、环保、广播电视、宗教、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工作。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群众,形成凝聚全区人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走以人为本、德法并举、城乡联动的路子,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为主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相山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发挥相山区作为主城区的主力军作用,为把淮北市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当好先锋。

9、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努力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中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强村级组织和社区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0、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改革发展,认真抓好国防建设相关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励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良好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11、创建“平安相山”。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增强全民法律素质。加强对司法工作的支持和监督,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全面提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全区信访稳定长效机制,超前、及时、有效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安全监管、安全执法,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我区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在极为重要的意义。全区人民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推进相山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先进位、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