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相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时间:2021-01-01 19:13

相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划 纲 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实现四区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相山区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和要求编制,是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成就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食品产业集聚区、现代商贸核心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谐优美宜居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预计将圆满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4.9%,年均增长24.1%;财政总收入7.3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3%,年均增长2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8亿元,比2005年增长279.4%,年均增长30.3%;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比2005年增长94%,年均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30.6%,年均增长18.2%

    经济结构稳步调整。预计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为4.335.760,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五末上升个19.5百分点。工业强区战略不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4家,比十五末增加了7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工业化率达33.3%,较十五末提高了11.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十一五以来,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8.2%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2%;拥有汽车、建材、家居、海产品、钢材、药材等各类市场37个,其中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大型市场5个;有3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4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均在70%以上,商贸物流服务业成为相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以来财政总收入及增幅

 

 

 

 

 

 

 

 

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及增幅

 

 

 

 

 

 

 

 

累计引进内资1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0倍;引进外资7344万美元。有效投入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年均增长52.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滚动实施了55双百工程项目,其中汽车城4S店项目区、凤凰山农贸城、康宏园食品、浩大淀粉、仁和小区、相山家园等47个重点项目建成。开发区稳步发展,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企业73家,其中建成投产项目55个,在建项目18个。香港锦泰食品、康宏园食品、浩大淀粉、谷瑞米业、曦强乳业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食品项目20多个。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

    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深入。12家区属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人才队伍持续扩大,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已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个,比2005年末增加5个,技术研发能力迈上新台阶。

城区承载力不断提高。按照东扩、南进、西延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和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发展目标,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新增人民路、南黎、曲阳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增社区23,新增城镇人口10.2万人;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编制完成了《淮北市相山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实施了24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投入96亿元,建筑面积约360万平米,新建小区43个。按照国务院《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要求,顺利实施了一系列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工程,新建40万平方米仁和小区,安置搬迁1.2万人。

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十一五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

    

 

 

 

 

 

 

 

 

 

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域相山,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累计全区流转土地面积1.1万亩;开工建设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实施了2.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万亩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初步建成鲁楼、油坊、小集等七个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无公害绿叶蔬菜、反季节蔬菜、优质小杂果、中药材、特种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实施了总投资9亿元的城乡一体化项目34个,新建凤凰新城土楼社区、桥头社区和张集居民集中区,建筑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累计投入1200万元,完成3.04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及良种、农机综合补贴政策和政策性保险,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1亿元。区级财政年均用于三农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6%以上,是2005年的3.8倍,建立了三农支出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惠民支出机制。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组织好实施好省市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共发放社会低保、大病统筹救助、农村特困救助、城镇医疗保障等民生工程资金1.3亿元。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4个行政村全面建成标准化卫生室。不断健全公共保障。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落实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评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期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产品8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城乡均衡教育,城区学校改建和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建、扩建校舍3.2万平方米。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为全省16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之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淮海路小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优秀学校。加强社区建设。全区现有79个社区,全部实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地方办事四有目标,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充分发挥主城区的主体作用,整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工作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文明城市优秀单位。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了每两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和一年一次的相城美食艺术节,举办了文明之光、和谐家园、走进新时代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了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和渠沟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了1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62010年度分别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计生工作较好地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城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连续10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区政府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被评为全国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先进单位。加强土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积极稳妥地保障建设用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被评为全省环保模范城区。全面加强安全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多年来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第二节  发展环境

 

    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任务,必须准确把握相山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客观形势,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1、相山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预计十一五末,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近60亿元,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一是经济增长态势继续保持稳中趋强。十一五期间,在投资需求和工业经济的带动下,我区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0%,尤其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全区经济增长的基础日渐牢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区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集聚效应继续增强,伴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和质的全面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主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提升我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与之相协调,工业化、城市化将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呈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态势。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我区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在多年潜能积聚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通过徐州、淮北、宿州、南京的城际铁路建设,同东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承接产业转移在推动全区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我区经济将在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是自主创新推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是经济发展阶段演进与要素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带动下,我区将进入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重的关键阶段,技术在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五是和谐发展要求更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就业、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相互交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实现强区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加快共建共享,也对政府统筹发展、驾驭发展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相山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调整变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在艰难恢复后将逐步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区域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国仍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诸多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我们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一是承接和融入的机遇。国际及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利于我区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高铁经济加速到来,有利于我区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融入泛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二是政策机遇。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我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有利于我区食品工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加快发展;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我省加快皖北地区和两淮一蚌沿淮城区群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支持,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加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区加快培养和壮大食品等新兴产业;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利于我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从自身条件看,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的形势不断向好。产业基础、政策倾斜、金融服务等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投资强劲增长,工业企业快速增加,一批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建设全面实施,投融资及城区建设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二是主城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大城区框架的构建和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商贸流通、金融会展、休闲居住、商务服务业档次的提升,皖北中心城区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有利于增强城区的吸引力和积聚力。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产业竞争面临较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区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区域主体发育不足,产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不明显,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中低端,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上规模,更亟待优化结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皖北地区发展如火如荼,兄弟区县竞相发展,我区争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三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压力依然较大。四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强力推进改革、增强合作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大兴全民创业等工作都将十分紧迫而艰巨。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区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把握得好,就可以赶上全省主城区发展平均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坚持开放带动、投资拉动、创新推动、绿色增长;坚持不断提升区域性食品工业集聚、重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地位;坚持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食品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谐优美宜居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全力打造幸福相山。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我区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必须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推进物质产品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服务业核心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现代服务业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两大重点,围绕新、老城区两大商贸中心,兼顾城郊结合部、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等配套商贸集聚区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以构筑食品产业、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综合考虑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因素,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竞争力。

    绿色增长发展战略。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绿色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开放带动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承接推动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强化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创新承接方式和手段,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加强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实力企业对外扩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与合作,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范围、广领域、高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投资拉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投资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坚持抓好食品、商贸服务业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注重激活民间投资,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以大投入拉动经济大增长。

    创新推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围绕工业化、城市化,立足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构建具有相山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强化创新主体、构筑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大创新推动大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食品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优势,聚集食品产业发展要素,坚持科技创新,建立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基础,食品制造业为核心,保健食品为主导,适当发展配料和调味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黄淮海现代化食品工业高地。

    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把城市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围绕新老城区两个商业中心、城乡结合部重要节点,充分发挥主城区比较优势,抢抓城市东进、南扩、西延的发展机遇,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基地,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质量,建设皖北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城乡统筹示范区。坚持经济发展重心西移,牢固树立全域相山、整体推进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科学构建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凤凰新城为核心、以集中区重点板块为亮点、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乡空间结构,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全省一流城乡统筹示范区。

    和谐优美宜居区。坚持把城乡建设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宜居水平上,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化,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创新理念,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提高城乡环境治理和管理水平,建设优美和谐宜居的新相山。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速16%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分别达到23亿元和8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末,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45:52。市场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新农合覆盖率100%。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章  加快发展开发园区,全面提升和壮大工业经济

 

    依托经济开发区平台,强力推进食品产业聚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6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区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第一节  全面壮大开发区经济

 

    强化省级开发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建设精品、生态标准的原则,完成25平方公里的详细性现代食品制造业集聚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食品产业园、商贸服务区等集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导向,进一步完善以省级食品工业开发区为主,配套产业集中区为补充,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园区经济体系,实现开发区由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向增长极的转变。十二五末,食品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年产值5亿以上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260亿元。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高地,跻身一流省级开发区行列。

    高标准规划建设渠沟工业项目区。抢抓省道S202改线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渠沟工业项目区,尽快完成前期规划并启动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渠沟工业项目区规划面积扩展到10平方公里,入驻各类新兴产业企业60家以上。

 

第二节  加快提升食品产业

 

    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品牌战略,建立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食品制造业为核心,保健食品为主导,适当发展配料和调味品产业的特色产业群,全面推进食品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引进中国食品工业100强等重要战略投资者,突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支持食品企业进行主业整合和战略性重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食品产业发展,支持独立创建开发功能产业园区。力争十二五末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科学研判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科技、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重点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做大做强。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推进科创大厦等各类研发平台建设的同时,依托骨干企业,推进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研发平台争创国家级研发平台。围绕企业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等需要,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和知名企业来相山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创新服务组织网络。加强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四章  加快提升和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全力争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壮大商贸流通服务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改造、提升各类商品市场,加快发展和培育专业市场;调整和优化物流资源布局,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 加快培育一批有先进物流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推进村镇银行建设,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积极支持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科技服务主体,加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和升级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监理、会展等专业商务服务,加速形成与主城区功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体系。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开发建设适合中低消费群体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动传统的住宅房地产业向写字楼、产权商铺、购物中心、商贸市场等转变,推动服务业发展向立体要空间、向高度要效益。

 

第二节  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加快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培育大型商贸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著名品牌,大力发展百货店、专卖店、会员店、仓储式卖场等新兴业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商贸服务业,鼓励多业态、多形式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形成符合主城区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饮食、专卖店、社区超市和便民连锁店等商业网点,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方便居民生活,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围绕便民服务,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修理服务、职业中介、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运用社区文化站、活动室、游园广场等文体场所,发展社区休闲文化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围绕建设绿色园林城市,全方位、高起点统筹部署规划,以生态观光植物园、农家乐旅游景点和休闲胜地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

 

第三节  着力打造五大现代商务板块

 

    结合土地规划、城市改造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各商圈及具体商业区块的详细业态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打造一主四副具有明显特色的现代商务板块。即以淮海路、孟山路为中心,加快整合老城区商业资源,抓好东方百货二期、淮海时代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北广场区域改造,建设商业聚集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打造老城区现代中央商务板块。以惠苑路商圈及步行街、火车站南广场区域为核心,引导专业团队参与步行街管理,发展特色商业街和商业步行街,打造新城区现代商务板块。以人民路商圈、南黎路商圈为核心,整合周围商贸资源,引进高档宾馆、酒店和百货零售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等服务业态,综合培育汽车汽配、数码科技、大型超市等市场群,打造最具活力的现代商务板块。以南湖路为核心,加快东片区城中村改造,注重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提高服务业发展空间,打造东部新城现代商务板块。以凤凰新城、凤凰农贸城为核心,加快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和居民集中区建设,打造西部新城现代商务板块。

 

第五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按照全域相山、整体推进的要求,以小城镇和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完成钟楼、张集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初步建成凤凰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形成。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西部新城

 

    更加重视全域相山的理念,积极呼应淮北中等城市建设战略,按照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要求,结合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凤凰山食品开发区发展建设为纽带,高标准做好西部发展整体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心西移,确保西部发展稳步推进。积极稳妥地做好刘东煤矿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工作,规划好、建设好搬迁村民安置集中区。实施空心村整治和老村庄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利用、建设开发、项目投入等机制,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一个核心(凤凰新城)、三个中心(钟楼、张集、黄里)的西部新城总体格局。以生态观光、农家乐和休闲旅游为重点,加快推进黄里生态旅游休闲居住区建设,打造淮北后花园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继续向农村延伸、向西部延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推进交通、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医疗资源,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继续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新模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加速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到2015年,城镇和中心村居住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以上。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近郊型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末,实现农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生态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保障。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以绿色蔬菜为重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道路及农产品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形成沿省道101线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带,着力建设好优质蔬菜、优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绿叶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实现蔬菜规模化生产3万亩。引导新惠康等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体系。

 

第二节  完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农技推广、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做好质量安全的检测和认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加强培育品牌农业,促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到2015年,力争形成国家名牌1个,省级名牌5个。

 

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加强耕地保护,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近郊型农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特色品牌农业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仓储、保鲜运输业的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第七章  坚持扩大内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全力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延续快速的投资增长势头,着力增强消费增长可持续性,实现良好的投资效益。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围绕提升投资效益,继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食品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更加注重对西部供水、供气、农村公路等基础产业,以及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吸纳承载能力。以项目建设、项目储备为依托,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提速项目建设进度,重视资金争取和项目融资,扩大投资需求。争取五年滚动推进重点项目350个,完成重点项目投入450亿元以上,为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最有力支撑。

 

第二节  扩大政府性投资规模

 

    发挥政府投资的稳定性、公益性和引导性作用,以深入开展城区大建设为抓手,积极有效整合各类政府资源,优化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力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政府性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其它各类投资增长。

 

第三节  引导扩大民间投资

 

   在加强国有、集体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放投资领域,进一步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切实做到非禁即可。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出台鼓励民营经济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食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加大贷款贴息等财政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做大做强民间投资,构建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依托现有创业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划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支持,十二五末,力争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90%以上。

 

第八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相山

 

    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广泛宣传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考核,完善机制,厉行节约。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与多极利用活动。突出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加强和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大力开展农业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清理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突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强农村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重点加强西部新城区的排污、治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凤凰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生态区建设步伐,争创省级园林城区。

 

第三节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探索开展低碳食品经济发展区建设,推进工业低碳化发展、城区低碳化运行、农村低碳化建设,积极推行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第九章  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总量。大力扶持全民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覆盖全区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到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比例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100%。加快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建立新型安置模式。规范、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以生活困难补助、社会医疗补助、社会教育救助、重大灾害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继续推进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制度,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老年活动中心、公共福利院、老年康复院等社会化养老机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为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条件。

 

第二节  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教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教育事业。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区。

    增强卫生和医疗保障。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推进社区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强化公共卫生工作力度,构建并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基本网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防止重大疾病、重点地方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卫生监督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强化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力度,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网络,加强区、镇(街道)、村(社区)的文化场馆建设,全面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注重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鼓励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继续办好二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龙冠湖生态创新区建设,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食品、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特色文化市场。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完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积极培养体育项目运动人才,壮大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落实中小学体教结合细则,创新竞技体育竞赛机制,努力提升竞技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

    扎实推进人口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严格执行依法行政,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推广,推进优生优育幸福工程,着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努力实现无缺陷儿出生。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计划生育后进镇(街道)、村(社区)的转化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继续加强城市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实现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确保城市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力争到十二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统筹发展其他社会各项事业。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工作。提升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依法保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快残疾人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残疾人救助力度,建立健全残疾预防机制。加强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公共服务

 

    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推进社会组织多元化。完善城乡社区组织,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和服务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全面提升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紧紧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业宜居环境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疏堵结合的原则,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构建管理、执法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建立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突出基层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科技管理方式转变,努力打造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全力打造平安相山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高危行业、公共场所等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定期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重点抓好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及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危机应急宣传教育,强化公民安全意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着力构建动态网络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专项斗争,实行群防群治,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内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以传统节日、国际节日和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推进市民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推广市民文明学校示范工程,推动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健全未成年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着力建立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城乡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促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党政机关、窗口行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广泛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完善社会服务承诺、生产经营信誉等各项规范化服务制度,制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诚信评估,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全社会形成重信誉、守合同、讲信义的良好风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六五法制宣传工作,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切实履行各项维稳工作职责,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宽律师和公证服务领域,抓好司法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镇、街道两级司法调解网络,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法治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十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体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调动各方力量,推进大开放,实施大融入,促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推动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政府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和法治化迈进。

 

第二节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政府审批行为,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对审批后续监督和失责行为的追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分配财政资金,提高对三农、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建立和完善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的保障机制,保持财政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后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代建制。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信用安全体系。

第三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全面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范围,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采取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和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非公经济人士培训,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引导非公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体制和市场环境。

 

第四节  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

 

    积极开展食品产业、重点商贸和新兴产业招商,加大向沿海企业密集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资金、技术、产业转移集中地的推介力度,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扩大社会宣传,营造招商引资氛围。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招商,全力提升招商水平。进一步整合企业和社会等有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强与上海、广东等区域间食品协会合作,全面扩大招商引资范围。积极探索收购兼并、项目融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500强大企业,拓展与央企、省属企业投资发展合作。

    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打造进出口平台,培育一批上规模的外贸公司。

 

第十一章  落实保障措施,实现规划目标

 

    有效实施本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专用,同时,政府也要正确履行职责,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动员和依靠全区人民,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完善实施协调机制

 

    建立规划组织领导体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政策保障

 

    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用项目落实规划,用政策支撑规划,用资金保障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项目支撑。加强项目策划、落实和深化,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完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项目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全局、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围绕规划实施,完善产权、财政管理、干部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战略重点,统筹协调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在重大建设布局、关键领域改革、关键功能创新和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围绕扩大财政性资金来源,有效经营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拓展直接和间接利用境内外资金的渠道和领域,扩大外资投资规模。加大与各类银行的合作力度,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第三节  健全实施管理体系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研究,实施调整相关政策。对规划年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检查规划实施进展,提出下一步实施意见和建议。完善规划修订机制,若出现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严重影响主要规划目标实现,可向区人大提出调整、修订申请,经区人大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规划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