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红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家庭中做好未成年人劳动教育的建议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成长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只有三方紧密结合、协同发力,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学校层面:发挥主阵地作用
一是建立课程体系,注重育人实效。落实《相山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手段、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建立完善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充分发挥以劳育人实效,确保让每位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劳动技能。
二是创新活动引领,感受劳动价值。以家校社协同育人、劳动实践促成长为抓手,建立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有针对性地学会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借助区域资源优势,不断联合开发新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解决问题,感受劳动价值。
三是挖掘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依托本地农耕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各校在每年5月第2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通过讲好劳模(匠人)故事、弘扬劳动家风、探索研学旅行新模式,传承劳动文化。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优质课和典型案例评选,举办劳动教育成果展。
四是完善劳动机制,提升师资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资源机制,加快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到2025年末,建成40个区级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区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建成3个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学旅行活动,构建“教育+文旅”融合新格局,服务、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整体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职务评定和岗位晋升工作中将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二、家庭层面:夯实第一课堂实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合理分配家务任务,如整理房间、洗碗筷、扫地等。通过日常的劳动实践,让孩子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劳动的榜样。家长对待劳动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积极乐观地参与劳动,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劳动活动,如植树、采摘等,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社会层面: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是劳动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各界应积极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
社区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要求,拓宽职业视野。
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与劳动相关的展览和活动,向未成年人展示劳动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成果,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家校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
一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渠道,加强家长与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需求。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家庭可以借助学校的专业指导,提高家庭劳动教育的质量;社会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机会。
三是开展联合活动。家校社可以共同组织一些大型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激发未成年人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通过联合活动,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相山区教育局
联系电话:05612183663
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