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相山区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来源: 淮北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11-15 09:52

近年来,相山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示范引领、补足短板、协同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缩小教育质量差距,满足学生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目前,该区建成教育集团12个,涉及20所学校,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50%;在校学生23173人,覆盖率60.7%;集团学校初升高最低控制线达线率由2022年的38.46%提升到2024年的63.93%。今年3月份,相山区获评第二批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

集团化组建,破除校际壁垒

名校+分校。以优质学校为核心,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成立淮北市第二实验小学、淮北市太阳城学校、淮北市第五实验小学等5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打造6所分校,集团内实行“学校、师资、招生、资源、财务、教学”六个统一,形成优质教育跨片区、广覆盖格局。强校+弱校。

加大薄弱学校扶持力度,在保持学校现行体制、法人代表、拨款机制不变的情况下,组建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相山区土楼小学等3对帮扶型教育集团,由牵头学校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开展教学交流,着力带动薄弱学校整体提升。高校+新校。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建设、高校托管”的办法,相山区政府与淮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及淮北市第一中学共同组建4个合作型教育集团,引进高校及高级中学专业教育团队,打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优质公办学校。2022年办学以来,新增学位7440个,在校学生3813人,吸引1147名非淮北户籍学生来相山就学,占比30.08%。

一体化融合,弥补办学差距

教师双向流动。打破教师交流限制,全面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行集团内部教师跨校执教,建立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双向交流、互派轮岗制度,鼓励城市优师“下乡带队”,选派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安排新任教师“跟岗学习”,并将交流轮岗经历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促进校区间教师良性流动、一体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教育集团参与双向交流教师548名,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教师275名,其中省级以上67名。教研联合驱动。针对成员学校教研能力偏弱问题,发挥集团总校孵化功能,由牵头学校组建教研联合体,分学科成立教研中心,创新开展主题教研、跟踪教研、沙龙研讨、专题讲座等,组织集团教师研究课标教材,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联盟多元课程体系,把好的教育理念输送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不断培育自我造血能力。目前,全区挂牌成立5个教研联合体,组建17个学科教研中心组,汇集119名优秀教师,组织校际教研560多次,牵头省级课题8项。教学协同带动。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导,组建11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同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打造各学科、各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联合备课、比武赛课、下乡送课等形式,共享课堂资源,统一教学进度,实现教学同频共振、融合提升,累计推选出语文、数学、思政等学科精品课150余节,受益学生约3万人。

多元化保障,促进均衡发展

“自主式”人事管理。赋予紧密型教育集团一定人事自主权,建立“集团统、学校用”的校干管理机制,将编制、岗位等名额分配至教育集团,由集团牵头校根据一体化办学需要,采取竞聘上岗与统筹调剂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起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目前,校内竞聘上岗136人,跨校竞聘上岗67人,统筹调剂落实岗位82人。“捆绑式”考核评价。聚焦优质资源增量、成员进步程度、师生发展和质量提升等重点指标,实行牵头校与成员校“捆绑式”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各校区专项经费分配挂钩,并作为牵头校校长和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员校校长年度考核时充分听取牵头校校长意见,自2015年集团化办学以来,集团内非牵头学校招生人数提升14.21%。“专门式”投入支持。区教育局坚持一集团一方案、一校区一策略,根据各集团年度目标任务,统筹安排集团化办学各类专门资金支持,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设施设备升级、校园文化营造等,推动集团学校基础条件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