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淮北市相山区打造“流动课堂”——从“学理论”向“办实事”延伸

来源: 安徽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0-13 14:55

“以前总觉得政策学习离咱居民远,现在‘流动课堂’搬到家门口,老师用大白话讲医保、讲反诈骗,我这记性不好的也能听明白、记得住。”近日,淮北市相山区南黎街道锦华苑社区小区凉亭下,党员李辉攥着记满笔记的本子,与大家分享学习收获。这一幕,正是相山区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打造“流动课堂”的生动写照。

作为淮北市主城区,相山区党员结构多元,党员教育面临“需求难匹配、集中难组织、效果难保障”的困境。为破解难题,该区创新推出“流动课堂”,将教育服务从固定党群服务中心延伸至党员群众“家门口”,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

流动服务破痛点错时服务暖人心。“以前上班没时间办事,现在‘流动课堂’把服务送到楼下,还专门趁我们空闲时候来,太贴心了!”提及“流动课堂”,相山区南黎街道桂苑社区居民宫传侠连声称赞。

针对党员群众“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协调”等痛点,相山区延伸“流动课堂”服务链条,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开设“流动讲桌”送理论,将党的创新理论、民生政策等转化为“邻里小故事”“身边典型案例”,用通俗语言宣讲;设“流动调解桌”化解纠纷,针对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物业争议等,现场倾听诉求、疏导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摆“流动答复桌”办实事,收集“垃圾清运不及时”“路灯损坏”等民生问题,建立问题收集办理机制,确保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为方便党员群众参与,“流动课堂”实行“错时服务”,对接居民作息,将授课时间安排在每周二、周五的居民下班时段,在菜市场、小区广场、凉亭等人员聚集场地,打造“赶场学习”新阵地。

建设三类师资库党员教育提质效。在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的田埂上,“土专家”张夫华拿着麦种,示范讲解科学种植技巧,20多名种粮大户围在身边认真听、仔细记。这堂“田埂上的党课”,让党员农户学到“真本事”,也凸显了“流动课堂”的实用性。

党员教育要“活”,师资和课程是关键。相山区打破传统师资壁垒,整合资源组建“三类师资库”,让授课队伍有“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和“情感温度”。

相山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由党校教师、党务工作者组成“理论型”师资队伍,深耕党的创新理论,开发12堂精品党课;由区直单位业务骨干、街道社区干部组成“专业型”师资队伍,聚焦民生服务,开设电商直播、养老护理等实用课程;选聘“两优一先”、先进典型担任“榜样型”师资,现身教学,让榜样精神可学可及。

同时,相山区丰富课程载体,把鲜活教材搬进“流动课堂”,制作《向阳而生》《永不褪色的人民信念》等10余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展现基层党员在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的责任担当。

学用转化见实效红色动能促治理。“小区电动车越来越多,‘飞线充电’太危险,建议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在相南街道中城社区的“流动答复桌”前,居民冯婕的建议获得一致认可。社区党组织及时对接相关部门,仅1个月就安装好20组智能电动车充电桩,解决了居民“充电难、存隐患”问题。这是相山区“流动课堂”推动“学用转化”、服务基层治理的缩影。

相山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党员教育从“学理论”向“办实事”延伸。通过“入户问需+线上征集”,深入小区楼栋、企业商铺,收集党员群众对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400余条,梳理“需求清单”,再匹配师资、定制服务,让“流动课堂”既“有料”又“对味”。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党员群众将“流动课堂”学到的矛盾调解技巧、服务群众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截至目前,相山区“流动课堂”已开展各类服务活动420余次,覆盖党员群众2万余人次,党员们已成功化解物业纠纷、小区改造矛盾、邻里争议等130余起,为居民免费提供按摩、理发、测血糖血压等服务600余次,开展上门服务、事项代办200余次,解决了群众“不方便去社区办事、没时间去社区办事、为办事奔波多次”的难题,实现基层服务“主动靠前”。

从小区广场的政策宣讲,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再到茶馆凉亭的矛盾调解,“流动课堂”让党员教育始终“流动”在群众身边,让红色动能持续转化为助推发展、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