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4万,是皖北地区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核心区。2025年,相山区凭借系统性减灾体系建设,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为区域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相城样本”。
统筹引领,机制创新筑牢“四梁八柱”。三级架构压实责任链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山区委、区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对照创建标准建立健全机制,拉高工作标杆。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工作专班,将隐患排查、预案编制、宣传教育等七项重点工作分解至25家区直单位,构建“区—镇街(开发区)—村(居)”三级责任体系。通过“一月一督查+随机抽查+第三方测评”机制,推动责任落地。
基层网络凝聚协同力量:发挥消防、公安、医疗、工程等领域专业人员作用,组建7支区级减灾救援队伍。依托基层党组织,创新“网格党员+应急分队+居民”三级响应网络,199名灾害信息员实现“一村一员”全覆盖,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实时监测隐患、上报灾情,发挥“尖刀”和“拳头”作用。
多元保障夯实基础底盘:按区级财政收入2%专项列支减灾预算,累计投入资金超2亿元,精准绘制15类217个风险点分布图(含地质灾害点32处、低洼易涝区45处),整合学校、文化场馆等资源建成142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同时容纳10万人避险,实现“风险点位—避难场所—救援力量”精准匹配。
全民赋能,“135”模式激活“神经末梢”。志愿服务深入服务基层:组建50支减灾志愿队伍(1360名志愿者),年均开展应急演练、知识宣讲等服务1000余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每年5月开展“减灾宣传月”活动,发放《风险监测明白卡》20万张,内容涵盖避灾安置点、转移联系人等,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互救自救能力。
分层培训提升应急能力:开设三大主题课堂,面向居民的“综合减灾课堂”年办讲座120场;针对学生的“平安科普课堂”覆盖全区42所学校,年均开展地震、火灾演练86次;聚焦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课堂”培训灾害信息员、志愿者超3000人次,实现“人人懂避险、户户会应急”。
多元载体织密宣传网络:通过户外显示屏、工地围挡等公益平台滚动播放减灾知识;“相山发布”公众号年推送科普文章60余篇;开展家庭减灾“四个一”活动(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看一部涉及灾害的电影、分享一次避险经验、开展几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建成14个减灾宣传广场、3条主题宣传巷,组建民间演出队创作减灾快板、小品10余个,形成“线上+线下”全域教育矩阵。
城乡协同,融合发展提升实战能力。减灾主题社区以点带面:区应急、民政、教育等部门联动共建九类主题示范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减灾等),如康乐社区整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减灾体验室”,翰林社区联合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减灾活动,全年开放共享场所接待群众3万人次。
示范线路辐射带动全域:构建三条“(鲁楼村—张集村—徐集村)(滨河社区—惠民社区—虎山北路社区)(古镇社区—康乐社区—翰林社区)涵盖农村、城乡结合、城市”减灾示范线:农村线推广“防汛+农业”减灾模式;城乡结合线)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线打造“15分钟应急服务圈”,形成“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覆盖”的城乡减灾格局。
科技赋能智慧减灾:建成4个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储备消防、排涝等物资1.3万件;整合交通、治安、市容监控建成“三网合一”监测平台,实时预警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风险;投用应急综合减灾指挥中心,联动地震、气象科普中心,实现“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智能化。
目前,相山区已创建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8个(其中国家级24个),数量居全省前列。迈上新征程,相山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治理模式回应时代之问,将减灾体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从“应急响应”向“风险预防”转型,不断践行守护民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